央广网青岛7月19日消息(记者 王晶)“研发新型绳缆时,曾在车间待过2天零一夜没有出去,有时累了就直接抱着缆绳睡过去了”。7月19日中午,青岛天气燥热难忍,海丽雅集团80后制绳技师徐连龙带领记者径直走向制绳车间,车间内噪音高达80分贝,听清旁人说话都很费力甚至有些刺耳,但却是徐连龙过去8年来一直坚守的研发“阵地”。
如不是旁人引荐,一般人不会想到眼前这位斯文腼腆,甚至有些“憨”的80后小伙,在特种绳领域参与研发的绳缆已经创下了中国绳缆界的四个第一,研发的海洋特种绳还成功地应用到“蛟龙号”、“科学号”、“雪龙号”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中。
8年前,毕业于青岛大学纺织工程学院的徐连龙,放弃了令外人羡慕的青岛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公务员职位,毅然前往生产一线,以学徒身份跟着老工人钻研制绳,每天与各种枯燥的机械、绳索打交道,用徐连龙的话讲,半个月不回家都很正常,有时直接吃住在车间,而这一干就是8年多。
8年后,凭着热爱钻研的劲儿,年仅32岁的徐连龙已填补国内制绳领域多项空白,并参与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潜标绳缆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海洋专项仪器设备项目》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中。另外,其研发的海洋特种绳缆还被认定为青岛市“专、精、特、新”产品,并列于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荣获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二等奖。
现在的徐连龙虽已升任技术中心副主任,但仍从事研发工作,他希望未来我国在特种绳的关键技术方面不再受制于国外,至少让世界知道中国的绳缆不差于任何一个国家。
徐连龙:既然选择了 就不会后悔 央广网记者王晶 摄
为学门手艺放弃公务员 却与绳子结缘
2008年,学习纺织专业的徐连龙从青岛大学大学毕业,同时考上了有700人竞争的青岛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公务员职位。“那时候公务员对我是一种诱惑,而且高考那年,一心想考师范类院校却被调剂到陌生的纺织专业,那时我和所有毕业生一样会有种求稳定的心态,但其实岗位与我的专业并不十分相符。”徐连龙告诉央广记者。
毕业前一年,徐连龙曾经在海丽雅集团车间与制绳多年的老师傅实习过一段时间,最初只是认为与专业相关去尝试一下,深入实践并与老师傅在车间“摸爬滚打”后,徐连龙对绳缆的研究有些“动心”。
“虽然考上检验检疫的公务员,但是用到我所学专业的知识是非常少的,所以经过再三考虑,我还是放弃了稳定的公务员工作,毅然选择到青岛海丽雅集团,到车间一线与各类陌生的绳缆打交道,当时就想着既然选择了就不会后悔。”徐连龙当时的想法很坚定。
在徐连龙入职青岛海丽雅集团后,开始真正全面接触绳缆行业,但却发现我国绳缆研发还是一个非常冷门的领域,且绳缆制作方面我国与先进国家之间曾存在严重的技术鸿沟,连普通的粗布制衣绳都要长期依赖于进口。那时的徐连龙便暗下决心,尽微薄之力改变绳缆在全球的“尴尬”境遇。
升入研发部门不到一年,公司便将一项新绳缆的研发任务交给徐连龙独立完成,客户要求绳子必须达到美国标准,如果生产的绳子无法进入美国市场,企业将面临索赔,这对于刚刚入行的徐连龙来说是一种不小考验与挑战。
但是徐连龙日夜加班理清美国绳缆入门门槛及企业要求,将美国标准准确“翻译”成企业生产标准,最终将原本至少3个月的研发时间缩短至1个月。
此后,徐连龙对绳缆的研制更加痴迷,在车间研发新绳缆关键阶段经常“彻夜不归”,后来索性直接住在员工宿舍。“和老婆约会吃饭经常迟到3-4个小时,后来我们就直接约定如果吃饭时长超过一个小时就自动取消。”这位看似有点呆萌的80后小伙,对老婆也存在些许的愧疚。
由于平时的90%的时间都放在对绳缆的学习及研发上,业余时间较少,不太善于交际,所以徐连龙与爱人结识在青岛海丽雅集团,二人经常一起共事,日久生情。“我爱人当时也是看中我做事比较专注,踏实和对绳缆行业的痴迷热爱。”徐连龙略显腼腆。
蛟龙号所用缆绳出自他手 央广网记者王晶 摄
业内“菜鸟”钻研8年蜕变成“雄鹰”
“前一阵南方抗洪抢险时期使用的水面漂浮救援绳一定是我们车间研制的,这种绳缆自带荧光效果,夜晚天黑武警官兵救援时受救者可以根据绳缆的光亮判断安全位置,得以获救”。如今的徐连龙已经成为国内绳缆领域的权威专家之一,在向记者介绍各类自己研发的绳索时,就像介绍自己的“宝贝”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