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已经在广东东莞拥有线路板产业的开县人涂德军开始将目光转向家乡,投资7500万元在赵家镇建立了德凯覆铜板有限公司,是当年开县最大 一笔投资项目。十年后,这一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原材料的电子厂已发展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覆铜板生产企业。涂德军说,电子信息产业是重庆的支柱产业,他计划未 来追加2亿元投资,打通电子信息产业的前端配套产业链,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原材料供货商。
开县劳务产业办公室主任袁万祥说,每年开县在外打工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汇回家乡的资金高达70亿元左右,“城归”们更是其中的主力,他们带回的投资超过县域经济投资额的一半。
与资金一起“回乡”的是先进的技术。走进位于云阳县凤鸣镇的新三板上市公司重庆帮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自动生产线的轰鸣声不绝于耳,3个上万 平方米的低温冻库中存放着10余个品种的高科技杂交玉米、水稻产品,前来拉货的卡车往来穿梭……董事长叶祥富说,“中科院院士、杂交水稻专家谢华安是企业 董事,我们还在海南建了占地300多亩的科研育种基地,拥有世界领先的基因图谱育种技术,产品怎能不受市场青睐?”
“城归”们还在农村掀起了一轮生产方式的革新潮。开县人武俊平90年代怀揣60元钱只身远赴广东虎门,从服装厂的学徒做起,吃尽千辛万苦一步步 发展到自己建厂并闻名当地。2013年,迫于东部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遭遇寒冬,武俊平敏锐地将眼光投向家乡,在开县赵家产业园区投资建厂。然而,原以为 西部农村拥有大量劳动力红利的武俊平这次失算了,在人口163万的老家竟然招不到工。
一番调查后武俊平才意识到,虽然开县每年返乡农民工超过1万人,但回来的大多是40、50等年纪大的“第一代农民工”,主要是为了照顾家庭,不 会再离开村镇到园区打工。武俊平想出奇招:为了享受物流、财税等服务便利,公司总部放在园区,厂区“前靠”劳动力所在的乡镇,直接把缝纫机、布料打包给工 人带回家生产,实施“闲时务工、忙时务农,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灵活用工制度。这一下,用工问题不但迎刃而解,而且用工成本比沿海低一半。最先由“城归 族”们创造的这种“总部在县城、车间在乡镇、作坊在家庭”的全新产业组织模式已经在不少重庆农村普遍出现。
给农村注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活力
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之劲”让农村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新气象
“城归”不仅有着当年走出故乡时的“闯劲”“倔劲”,如今又多了一份“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之劲”。这股创新的活力,让农村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新气象。
一条大鲵身上蕴藏着何种宝藏?在开县馗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记者被科技创新的魅力深深震撼。“未来病人做完手术将不再需要用针线缝合, 只要涂上一层大鲵蛋白黏液,刀口就能像黏纸张一样黏合起来,5天内就能被身体吸收且不留疤痕!”董事长周明辉指着实验室里的生物材料告诉记者,在科幻片里 才会出现的景象,正在位于农村的实验室里变为现实。
2007年,在外经商20多年的开县温泉镇人周明辉,看中了家乡独有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带着十几个股东和2亿元资本回到家乡,在北部山区溶洞里 开凿了3万平方米人工隧洞,养殖了20多万尾大鲵,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大鲵养殖基地。周明辉的实验室里常年有14名博士开展日常研究工作,同时汇聚了 全国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生物材料学专家,领军人物是中科院院士、发育生物学家孟安明。
“没有‘城归族’,很难想象有这样大的投入、这么多的人脉资源,为农村引来如此多的科研创新力量!”开县工业园赵家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徐亮说。
云阳县源美畜禽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功成是拥有高学历、高技术、高收入的年轻一代“城归族”,他曾在深圳一家轨道建设公司担任技术总监。 2009年,刘功成到荷兰参观了全欧洲最先进的养鸡场,养殖规模达40万只的养鸡场全部只有5个员工,上料,温度、湿度控制以及捕杀全自动化。这让他萌生 了返乡创业的想法。
如今,返乡养鸡的刘功成十分自豪,自己的养鸡场达到了年产5万只无公害生态鸡,不仅做到了给水、孵化的自动化,还探索出了联合原本分散的养殖户、技术共享的联合体运营模式。
秀山的90后创业者曹席斌开发专为孕妇设计的“被窝儿歌”APP,针对定制人群一年卖出200万个土鸡蛋;云阳县的80后创业者于斌给种养大户 和餐馆老板牵线搭桥当“红娘”,创造出一个2.4亿市场的新商业模式……“不仅仅是一个好的创意,一项新的技术,‘城归族’们一个个活生生的创新实例,带 给农村的是对创新力量实实在在的感性认识,终将引发群体效仿,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农村生产力革新效应!”秀山县委书记王杰说。
给农村注入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这其中有浓浓的乡情羁绊,也有着农村广阔市场潜力的吸引和国家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
农村要发展,不仅仅需要先进生产力和更多的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更需要引领农村向上发展、激发农民改天换地的精神力量。如今,“城归族”给农村 带回来了敢为天下先的闯劲,敢于涉险滩、啃硬骨的干劲,还有久久为功不达目标死不休的韧劲!而在返乡创业的“城归族”身上,这股精神力量磅礴奔涌。
有人为了创业成功,关键时刻不惜以全部身家做抵押,拼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机会。云阳县高阳镇彩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先友曾在广东、江 苏、浙江、山东的电动自行车企业打工,从技术员起步,不仅积累了千万元资金,更掌握了一整套电动自行车生产的先进技术。2012年,李先友返乡创办了电动 车生产企业。可由于前期科研投入消耗过大,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一度面临倒闭。李先友毅然卖掉自己半辈子积聚起来的所有房产,以全部身家做抵押,为企业搏最 后一线生机。李先友说,最困难的时候,公司所有股东都撤股退出了,他连给孩子几千元上学的学费都拿不出。
靠破釜沉舟的勇气,李先友挺过来了,2015年他的新专利生产许可证最终获批,新款电动自行车一年下来销售5万辆,年销售额就突破1亿,实现了 盈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李先友说,目前他已将眼光投向东部沿海及东南亚市场,1年产量翻番,2年内实现15万辆的年销售量,创造立足 云阳乡村的实业发展奇迹。
在“城归族”中,还有人差点以身许业。云阳芸山农业研发公司董事长杨雪梅2007年返乡创业,她举家从重庆主城搬到了云阳县城,又搬到了离田间 地头更近的堰坪乡,一心科学种植有机无公害菊花茶。由于资金缺乏,给农民送种苗,杨雪梅都舍不得雇车,和丈夫两人既当司机又当搬运工。有一次坡陡沟深,货 车突然刹车失灵,夫妻俩差点跌落悬崖。经历死亡风险后培育成功的有机菊花,被朋友们称为“生命之花”,这种“生命之花”因为其严格的无污染种植流程,成为 全国菊花行业两家获得欧盟有机认证的企业之一。杨雪梅说,因为通过欧盟有机认证,普通菊花批发时以吨论价,而她的“生命之花”却以克论价。
记者发现凡是返乡创业成功的“城归族”大多都有类似经历,在感慨创业艰辛的同时,更多的是被他们身上散发的勇于拼搏、久久为功不达目标死不休的精神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