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法古鉴今 异彩纷呈——潍坊隶书述评
随遇会心联
238×35厘米×2
曾种犹存联
182×32厘米×2 蒯宪
辟开琢出联
275×35×2厘米 王清平
隶书,作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以两汉为鼎盛,齐鲁遗存汉碑多在济宁等地。而潍坊历史悠久,汉隶却仅以《孙仲隐墓志》等少数见存。清代金石学中兴,阮元作《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首倡碑学,继而包世臣、康有为推波,遂碑学大兴,篆隶书名家辈出。邓石如、何绍基、桂馥、翟云升等都以隶书见长而闻名全国,对潍县书法多有影响。时潍县陈介祺以富藏卓识被誉为金石学泰斗,其主要书学思想散见于《簠斋尺牍》和《习字诀》中。“取法乎上,钟鼎隶篆,皆可为吾师”“钟王帖南宗,六朝碑北宗。学者当师北宗,以碑为主”这些书学主张影响着晚清以来潍县的学书者。王石经、高芗岩、陈伯岩、陈君藻、陈寿荣、高小岩、张镜远、高靖等多取法汉魏碑志,就是在清末民国碑学背景影响下成长起来并以篆隶书名于世的代表。这一时期的隶书多直接取法经典汉碑,借鉴邓石如、何绍基等人用笔特点,风格相对规整雅洁,兼有朴茂坚实的金石气和旧时文人的书卷气,艺术成就相对平淡无奇,可看为清朝隶书高峰的余绪。
1949年以后,在陈君藻、高小岩、陈寿荣、张镜远等老辈书家的带动下,潍坊书画艺术蓬勃发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潍坊涌现出一批隶书名家。蒯宪师承陈君藻先生,隶书取法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并参以西北简牍章草,融会贯通,形成了古拙朴茂、厚重凝练、体势多变的艺术风格,成为新时代潍坊隶书的代表。其他隶书作者如纪君等也各具特色,突破前辈的艺术风格,体现出异彩纷呈的变化和发展。相对于前人,当代社会经济、科技及艺术环境的快速发展变化,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艺术思想和创作,这也是考察他们艺术成就必须要了解和观照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
学书取法上更加开阔和多元。随着考古发掘成果的发布和现代出版业的发达以及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得以见到更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艺术作品,大家的视野更为开阔。凡墨迹法帖、碑碣摩崖、竹简木牍、墓志刑砖、造像墙瓦、墓志题奏等,文字遗存多样新奇,成为学书多种取法的标本资料。当然,经典汉碑石刻仍然是大家隶书取法的主流,明清隶书大家的墨迹对当代影响仍然很大。
艺术交流更为频繁,展厅效应成为必然。改革开放以来,书法在国内及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交流开阔了大家的眼界,展览成为推动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书协成立30多年来举办了许多重要的展赛,成为大家展示自己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的平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展览过频过滥已成为竞技逐利的名利场而遭诟病。为追求入展获奖,博得评委眼球,形式上的拼贴制作等方式成为作品上着重考虑的因素;技术和风格上刻意模仿评委老师及获奖作者,也是当今书法创作的普遍现象之一。各级书协为展览举办的书法培训促进了大家的互相交流学习,弊病就是为了实现创作水平的快速提升,形式上的过度追求,笔墨上的近亲繁殖,成为未来长远发展的羁绊。这种展览短期效应在潍坊表现也很突出,明智者应该引起思考和警觉。
艺术思维更加开放,个性化追求成为主调。在当代知识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隶书名家,对作品的艺术性追求更加强烈。他们借助互联网,对历史上的书迹资料和当代隶书创作有着更为清晰的了解和把握。站在这样一个视野高度上,更容易求同存异,更容易剑走偏锋,及早的确立自己的风格追求。具体到每一件作品上,他们在技术层面上更愿意做极致夸张的实验,这种作品意识也使自己在风格追求上有着更多的可能。个性化追求成为大家强烈的艺术自觉。
在以上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当代潍坊隶书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正大气象的主动追求。潍坊文化底蕴深厚,在老辈书家的带领下,呈现出学书路子正、取法高古的可喜局面。他们大都以某一种或几种经典隶书入门,汉碑博大沉雄的艺术特质成为基调,再加上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作品中蕴含浓厚的正大气象。
碑帖交融的自然发展。自阮元首倡“碑学”始,加上包世臣、康有为等的推波助澜,郑簠、黄易、邓石如、何绍基等的艺术实践,清代碑学成为显学。近代以来,随着国际互联网和出版业发展,许多流传海内外曾深藏皇宫大内秘不示人的古代法书墨迹让普通学书者得以浏览取法。“碑”“帖”之争慢慢消退而呈现出相互融合的局面。学隶者不仅可以从简牍墨迹中吸取养分,还可以从行草书中找到用笔借鉴。创作上模仿清人隶书中“做作”的成分少了,书写感增强了。大家的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金石气”的强调,还可以看出对“书卷气”的追求,碑帖交融结合的现象正在发展。
趣味性的心性流露。当今社会稳定,经济发达,人们生活相对舒适,心理上没有那么多压抑挣扎。反映在艺术上,可以看到人们对情调趣味的欣赏和追求。所以,原来不被人注意的,相对边缘化的古代书迹资料都被人挖掘出来。比如刑徒砖、造像题记、摩崖石刻,本来就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人书写留下来的字迹,因为有着一些稚拙朴实的基调而被欣赏,再加上漫漶不清的模糊想象,充满趣味性而大行其道。表现在创作上,小情调、小趣味在结字用笔和章法布局上多有体现。对此文化现象白谦慎先生在《与古为徒与娟娟发屋》一书中多有关注和阐发。
地域书风的消解。地域书风是指大家共同生活于某地域,作品中普遍呈现出来的相同的文化基因和特质的现象。往往与师承、学风、艺术见解相同或相似有关。潍坊是金石学重镇,宋有赵明诚、李清照,清有郑板桥、刘燕庭、陈介祺等。他们的收藏和研究对潍坊的文化影响颇深。特别是对古文字学研究、碑帖收藏研究以及书法创作,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在当代,前贤的文脉尚存,影响还在,但大家的师承取法已经多元化,转益多师甚至私淑某家某派成为可能,书法的地域性特质已经弱化,异彩纷呈、百花齐放成为现实。
(本文为“潍坊隶书邀请展”序言,作者供职于潍坊市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