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钟华书法作品《牡丹》
钟华也现身开讲,细说“书法里的中国文化精神”,并接受本报专访,畅谈他的“书法考古学”。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江粤军
书法载道
品德低劣者难成大家
1974年出生的于钟华,甫一登台《百家讲坛》,就因一边讲述一边当场挥毫,引用历代书论层层剖析古人笔法而大受欢迎,吸引了很多“鱼翅”(于钟华粉丝的昵称)。
于钟华认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凝结点和载体,书法不是“技”,而是“道”。“一阴一阳谓之道”,这在汉字飞结体、书写当中是特别讲究的。独体字 要求做到中正,中轴不能偏移;合体字,只要是左右结构的,则会牵涉到“让”。中国文化一向特别讲究礼让、谦让。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汉字间架结构九十二 法》中,第二法就是“让”。而且古人将字看成是男左女右的关系,这就构成了阴阳,通过阴阳协调组成一个字,才比较合理。
书写过程中又如何体现“道”?东汉书法家蔡邕有一篇文章叫《九势》,谈到“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就是告诉我 们如何写字的。手心属阴,手背属阳,右手自然而然放置胸前,手心自然向内,手背自然向外,这就是阴阳自立。手的自然运动落到纸上,就出现了汉字的横竖撇捺 等基本笔画,相互组合、连贯,就构成了行书、草书等,书写中也就自然地秉承了中国文化“道”的精神。因此,于钟华强调,书法家大多很长寿,就是因为写字的 过程,是将你所具有的能动激发出来,将“道“落实到身体里。
于钟华同时表示,中国古代是没有职业书法家的。王羲之是右军将军,一个地方大员;颜真卿是一名大将,后来还当上了元帅,带领四十万大军抵抗安禄山;苏东坡也是官员、诗人、画家。
但中国古代这些被认可的书法家有两大特点:一是高德,道德品质低劣者会被拎出来扔掉,像宋四家“苏黄米蔡”,包括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明代有人说蔡襄应该是蔡京,他的字写得更好些。但人们为什么选了蔡襄而抛弃蔡京呢?就因为蔡京人品差;二是高知,都是有志于道者,不会仅仅在技术层面、器 物层面纠缠不休。因此书法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不断指向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道”。而要企及书法的“道”,必须直捣晋唐,探寻本源。
今天的魏碑与古代有所区别
广州日报:万木草堂是康有为创办的,康先生一生力主碑学,您也强调今天的书法应该回到晋唐,那您对碑学、帖学是如何看的?
于钟华:其实两方面我都做过研究。譬如碑学,此前我和导师陈振濂先生做过一个“魏碑艺术化运动”,倡导一种新的碑学,想在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基础上,再往前推进一步。我们觉得碑学是一个很好的理念,但还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
广州日报:这里的“艺术化”是何指?
于钟华:艺术化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中国古代没有纯粹的“艺术”,“艺”在过去指技能的技,或种植树木的意思。我们现在说的艺术,更多是西方的 ART,把他们的视觉艺术观念、造型艺术元素,融入到我们的作品中,譬如增加一些视觉效果,作品进行拼接,使得今天的魏碑与古代有所区别。
广州日报:您认为书法发展到唐以后“笔法衰绝”,故书道中落,那在此之后,还有没有您比较认可的书法家?
于钟华:唐代以后比较厉害的书法家有两位,一是五代时期的杨凝式,一是宋代的苏东坡,他们一生都是按照古法来写字的。当然,像米芾、董其昌,他们也很不错。我的意思不是说后来就没有书法家了,只是唐以后古法失落了,后来一代一代人都只是在重新摸索、找寻古法。
追本溯源建立“书法考古学”
广州日报:那您现在主要做的就是探索本源的事情?
于钟华:是的。所以学术界将我的工作称为“书法考古学”,就是考察晋唐时期的书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古法是怎么回事的,能否彻底解密等。
广州日报:您是如何溯本追源的?
于钟华:两种方式。一种是历史学的方式,看古人的作品,分析还原他是怎么写的,我将其叫做“回到晋唐,回到王羲之”。另一种是哲学式的探寻本源,回到写字的最根本之处。
广州日报:您还认为书法不应该“苦练”?但古人是以毛笔为日常书写工具的,今人没这种条件了,也可以不必苦练吗?
于钟华:这要看怎么定义“苦练”了。如果是不断地投入时间精力去研究、练习,我是赞成的,完全不花功夫肯定不行;如果是练得很苦很累,那就不应 该了。孔子有所谓“游于艺”,就是指习艺要像鱼在水中游,很自在、愉悦。只有在书写中获得心灵的放松,才能够养生。另外,写字并非一般人理解的,一定要花 很多时间。古人虽然用毛笔写字,但他们的事情也很多,而且经常游山玩水。
广州日报:那您为何还开办“魔鬼训练营”?
于钟华:这是针对这个时代而做的事。我们将从小练字的习惯给砍掉了,所以必须补这个课。一生当中抽出十五天进行技能上的强化,以后发展才有可能。书法的基本功有两个:一是眼睛的观察力;二是手的执行能力,这还是要经过一定的训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