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书法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书法 > 正文
评赵学敏的书艺风格及其书法理念
发布时间:2015-07-03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    收藏


创新、时代精神和书家的人格修养

在多篇文章中,赵学敏都强调“中国书法发展要适应时代变化,笔墨当随时代”,主张书法艺术必须体现时代精神。怎样体现时代精神呢?他说:“把书法创作活动融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主流活动中,作为伟大中华文化复兴的一个组成部分,书法家个人创作要紧靠文化主流,书法群体活动要围绕中华文化复兴主题进行,把个体活动积极发挥在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事业上。”

《文心雕龙·时序》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又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刘勰在这里讲的文是指广义的文学,认为文的发展变化,是与时代、与世情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这是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古今一理,百世不易。如果把刘勰的这一论断,扩大到包括书法艺术在内的文化,我以为也不例外。中国书法史上,许多有影响的书论,在追溯书法流变的历史时,也都与时代的推移,世情的变化相联系,很少孤立地就书法而书法立论的。无论是西晋书家卫恒《四体书势》里对古文、篆、隶、草的历史溯源,还是后魏书家江式《论书表》里对文字书法史的追述,抑或是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原书》里在中外文字历史的对比中,拓开立论,纵谈中国书法的历史变迁,都不是孤立地就书论书。可见,赵学敏的力主笔墨当随时代,主张当代书法一定要体现民族振兴的时代精神,是符合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的。

书法艺术体现时代精神,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说。以形式而论,它是汉字作为文字符号的书写艺术,这包括篆、隶、真、行、草的不同书体,字的间架结构,篇的属连,布局、章法、气韵、疏密、疾徐、节奏,还有点、划、撇、捺,线条使转,运笔的提、按、收、放等等。这些因素在书法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中,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也有受其书写内容制约的一面。从审美角度看,这些属于形式领域的因素,会随着不同时代文化风尚,包括审美心理,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不过,由于书法艺术是汉文字的书写艺术,而文字符号本身又包含了意义的能指和所指,所以书法艺术的诸形式要素的独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具有绝对性,而是可以用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的话来定义,是典型的“有意味的形式”。正因为如此,即使书法艺术的形式因素的发展,也多与主流文化发展的态势大体同步。书法史上“碑学”和“贴学”的区分,当然是侧重于形式方面,但是在晚清形成碑帖之争,从而影响一代书风变迁的事实,却只能从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大局中获得阐释。对于这个问题,赵学敏是这样看的。他说:“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辉煌的地位。但由于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从十八·九世纪便衰落下来。中国书法虽然作为‘东方一绝’似乎受影响较小,但自宋元明以来,一直走‘复古’的路,加之西方书写工具的传入,毛笔的使用越来越少,也给书法的发展带来了困难。许多仁人志士都进行着匡复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化的伟大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康有为等为振兴国家,在力倡变法维新的同时,借宣扬‘碑学’书法,激发民族精神,遂形成清末民初以来书界倡扬碑学,从而促进碑、帖结合的风气,这对中国现代书法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有力地说明,书法要发展,必须同人民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脱离开文化的主流,孤立地发展书法,只能走上歧路。”

文字是表情达意的书面工具、符号,作为它的书写艺术的书法艺术,也一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因此,当我们谈论书法艺术的任何一个重要的问题时,都不能忘记它所要书写,所要表达的内容。赵学敏正是这样思考书法的时代精神的,他从来不认为书法家可以“为艺术而艺术”。他断言:“一切书法艺术,无不载于情,载于道,载于人民。人民和人民的实践,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汪洋大海,只有在这个浩瀚的大海中游泳,才能涌现出经典作品和经典大家。”我很赞赏在书法体现时代精神上的他的这个思路。他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是沿着这个思路身体力行去做的。

书法体现时代精神,不是一个空对空的不切实际的口号,而是要书法作品贴近民众,贴近现实生活,从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去寻找书写的题材,获得创作的灵感。还在福建工作的时候,他就为公交公司写了“安全正点、优质服务、车容整洁、行车有序、场站优美”的公益字牌,斜撑在旅客络绎的长途汽车站。这20个字,既反映了上级领导的要求,也是旅客的期望,更是公交人自律的心声。在赵学敏的众多书法作品中,这个用行楷书写的作品,引起我别样的激动。一是它书写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最接近民众的前沿,一处具体的公交站,做到了这20字,就有了这里公交事业的和谐;二是不是只有挂在文人雅室里“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的联语书写才是书法,才是艺术,这种写在人声喧闹,熙来攘往的车站码头的公益口号,也一样是书法,而且是很见时代精神的书法。当代书法作品中,把题材和灵感推向公交站的一个小小的公益广告牌的,如赵学敏者,就我所见,就此一份。所以我也特别看重。有趣的是,他在福建工作时,还曾为一家叫“福建东百集团”的公司,写过两句期望性的联语:“东方人的本色,百姓家的向往。”亦可见出他不是站在现代社会生活之外,作高雅状,而是投身其中,并把眼光投向黎民百姓的。

2003年,赵学敏调北京任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分管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这是贯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方面。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在书法创作中,紧紧扣住和谐的主题,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精神,为绿化祖国,为保护野生动植物,特别是濒危物种,为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国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生态道德意识呐喊呼号,不遗余力。使人们在欣赏其优美书作的同时,惊醒起来,感奋起来,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中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作为书法家的赵学敏的书法创作的价值取向,正是在与他从事的生态政务的结合中,而凸显出来的。

他常常大书“和谐”二字以应求书者之请。还在离开福建之前,他就为《福州市园林绿化志》题写了书名,以绿色、环保、和谐相期。2003年到国家林业局任职,参加了这年11月“关注森林,绿我中华全国书画大赛”。2006年12月组织了“共建绿色家园、构建和谐社会书画大赛”活动,出版了作品专集。他还主持组织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全国书画展”,也出版了优秀作品集。这些活动的和谐主题都很突出,都很鲜明。

至于赵学敏在这些活动之中和之外的以绿色、和谐为主题的书法作品,更是不胜枚举。比较重要的,如参加“关注森林、绿我中华书画展”,用楷体简化字书写的《沁园春》。词的内容与展会主题相一致。从书法上看,此作写得随意率性,字体大小错落,取行书章法成篇,虽也可看,但如与此前的《行草兰亭序》的雄逸流丽相比,则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他最为关注的濒危野生动物是国定大熊猫。2006年,即丙戌年的新春,卧龙保护区瑞雪纷飞,他得到大熊猫繁育丰收的喜讯,兴感云集,不能自己,欣然命笔,吟诗一首:“昨夜卧龙大雪飞,十年难得满天白。万物复苏沐春雨,更喜熊猫多子孙。二十年前国宝危,熊猫学子爱心深。攻破三难非寻常,自主创新占先机。”诗在技法、押韵上虽然还有推敲的余地,但以书法而论,则写得淋漓酣畅,书者欣喜之情跃然纸上。正是这年的9月,由他主编的大型科普图书《大熊猫——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出版了。这部大书集中了国内一大批第一流的熊猫学专家参加编写,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资料丰富、逻辑严密而又通俗易懂,印制也很精美,可谓图文并茂。书名《大熊猫》三字由赵学敏书写,章法属连上既非横势,亦非竖势,“大”字居上,“熊”字自右侧下横出,接“大”字之捺,“猫”字则置于“熊”字左下侧,“猫”于“大”字撇捺之下。三字构图,透出熊猫特有的憨态和灵动,与封面左下角的熊猫头像相映成趣,煞是可爱。你不能不称赞此书封面设计者和拍板者的匠心独运,既突出了全书主角的熊猫,又不掩书家的气韵。《大熊猫》一书的序言,也由主编赵学敏撰文,并以小楷书之,镌刻于一编竹简之上,照相排印,效果极佳。从书法上看,赵的小楷骨力劲健,字体稍斜而多横势,魏碑功底的深厚是显而易见的。我曾听他讲过,锦涛总书记就非常欣赏他的小楷。如今书界作小楷者,有此“铁画银钩”力度的已经不多。

关于熊猫题材,赵学敏还写过“熊猫家园”、“大熊猫广场”等,至于为福州梦山熊猫园题写的“和平使者,友好象征”,则更多了人文的关照。

其实在生态领域,他的书法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题写“森林生命之源”;不仅为江苏泰州姜堰市的“溱湖国家湿地公园”题写了园名,而且为其流传久远的“溱湖会船”写诗赞扬,有“喜看人民兴致好,百舸飞扬尽开颜”之句;一批著名作家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组织,写了一本为生灵代言的书,他不仅题写了《生命的喟叹》的书名,而且自己作序并以毛笔书之;朱鹮是濒危野生动物,为了重建野生种群,2007年5月,在陕西举行朱鹮野外放归活动,赵学敏应活动组委会之约,写了一“朱鹮报佳音,国宝呈吉祥”的祝贺词;有一位日本老人多年致力于中日文化与野生动物的保护交流,在出版其事迹的书籍时,他题写了《一位日本老人的朱鹮情结》书名;为了鼓励那些常年在高海拔无人区艰苦献身的藏羚羊保护工作者,他以“藏羚羊之乡”的书法作品赠给他们,以感谢其对野生动物保护所做的巨大贡献;山西是濒危野生动物褐马鸡的栖息地,褐马鸡也是山西的省鸟,省上编排了儿童戏剧《褐马鸡与少年》,这个戏在北京上演前,赵学敏专为题写了剧名;他为宁夏的沙湖沙漠湿地,也是一处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题写了“沙山碧水,东傲贺兰”的感兴赞语;意犹未尽,又题诗一首:“沙水相依,人鸟和谐。湿地经济,前景无比”。兰花自古有君子之喻,但许多野生兰花已经高度濒危,所以赵学敏的生态书法作品中也有许多兰花题材的。如为深圳兰花园题“幽兰名苑”;观赏沈先富的兰花园后书:“德高兰温馨,人勤花繁多”;为郫县兰花协会李新予题“兰花之乡”;为福建武夷山寒兰基地题“中国寒兰第一村”等。尤其是他为呼吁保护兰花写的一首诗:“着意闻时不觉香,幽香原自心中淌。无心播种任尔飘,附长悬岩高枝上。一生悬念似谜藏,骗得昆虫传粉忙。植物国里大家族,姿色香韵君逞强。”很受兰花界人士赞赏。

从以上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出,赵学敏的书法始终是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人民的。人民书法,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切实的实践。而他的艺术实践,又是与他的社会实践,他的人生紧密相联并且互为表里的。我甚至觉得,如果把他的书法作品,加以排比、编年,是能够见出他的人生轨迹的。

既然他把人民、时代、生活作为自己书法源泉、准则和归宿,他就不可能在变动不居、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面前取一种保守的、固步自封的、因循守旧的姿态。事实上,他也是始终把书法的创新摆在重要的地位来思考的。

创新首先有一个根本方向的问题。赵学敏为此把问题一直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认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概括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始终是新文化百年历史发展的主导方向和主流形态。任何文化艺术,那怕是如书法这样形式因素很强有的艺术门类,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脱离了,就会走上歧途,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所谓书法艺术的创新,或者“推陈出新”,都不应该离开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就是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书法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群众参与性和普及性,书法的艺术创新也很活跃,实绩是显而易见的。当前,我国各族人民正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力以赴,万众一心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的书法艺术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要。

然而任何文化的创新,都不可能是平地楼台,都必须以前人的思想资料和所取得的成就,包括所提供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作为基础。这里就有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的问题。在赵学敏看来,“新的书法艺术要在继承古代书法艺术百家之长的基础上,创新出具有强烈国家意识和人民情怀的新书风,为伟大的中华文化复兴作贡献。”那么,在具体的创新实践中到底有哪些事情可做呢?他建议:“要开发推广人民生活中常用书体,开发推广商业用字,电脑用字等。在学校教育中开设中国书法课程,开办中国书法大学,在有条件的大学设立书法专业或书法院系,建立书法研究机构等,从小孩子学中国书法抓起。在书写形式,使用简化字,签名等上,都可以改革陈规,推广现在人民大众通用的习惯。”他自己也在这些方面进行试验和探索。比如我在他今年的金陵书展上,就看到他用简体的行楷和行草分别书写的胡锦涛总书记《论“八荣八耻》、《论改革开放》两段语录的作品,效果也满好。

在书法的创新上,赵学敏不很赞成走险怪的仄径,不欣赏流行的“丑书”、“怪书”一路。至于部分连汉字的基本间架也加以解构使人无法辨识的所谓“现代书法”,他更不认同。他认为,这种不愿下功夫苦练基本功而取巧者,不足为训,不足为法。早在66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时就在《反对党八股》的著名演说里,严厉批评过写怪字的现象,列入“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他说:“早几年,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标语:‘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日胜利’。这个标语的意思并不坏,可是那工人的工写第二笔不是写的一直,而是转了两个弯子,写成了‘ ’字。人字呢?在右边一笔加了三撇,写成了‘ ’字。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是无疑的了,可是他却写在抗日时期延安这个地方墙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与毛泽东批评的现象比,现在流行的“丑书”、“怪书”、“解构汉字书”,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中国书法,历来是讲书品和格调的,认为书品与人品是一体之两面。因此,书法创新,形成一代新的书风,对于书家个人而言,始终有一个自身人格建设的问题。欲新书风,必先新书家之人格。中国古代美学中,王充《论衡》立专章讲养气,刘勰《文心雕龙·养气》因之,到了清代的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中专立“文德”、“史德”之论,深入阐说“气盛则文昌”的道理。强调的都是操觚者主体人格的建设。因此,我以为,要创立与我们这个正走着历史上行线的民族精神相一致的书风,要使我们书法艺术与这个正在展开的盛世相称,就必须把书家个人人格建设的问题提上日程,开阔我们的胸襟,浩荡我们的元气,拓展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器识和境界,厚积我们综合的文化素养,而后始可以言创新。

对此,学敏也是与我心有戚戚焉。他说:“书法家个人和书法家群体,要放眼天下,胸怀国家,把对国家的热爱,对国家的繁荣昌盛,特别是3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建设取得的成就的感悟,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创新,充分表现出来”。他还提醒:“书法家个人不论什么身份,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成为人民群众的一员,了解人民群众的需要,体悟人民群众的疾苦和感情,把他们的喜怒哀乐反映到作品中,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书风来。”他这样说,也这样做,尽管在我看来,赵学敏的书法作品并非篇篇具佳,已经完美到无可挑剔。在他的面前,艺术攀登的路还很长。屈原在《离骚》中曾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人生苦短,但求索无尽。我想,无论对赵学敏个人,还是对中国书法界的同仁,屈原的话,都该是座右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