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书法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书法 > 正文
评赵学敏的书艺风格及其书法理念
发布时间:2015-07-03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    收藏

何西来

赵学敏作为书法家引起我的注意,是在头年岁尾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组织的一次资深会员聚会上。协会送我们每人一册印刷精美的年历,年历逐月各以一帧种类不同、形态各异,并且栩栩如生的飞鸟摄影作品,配以赵学敏的书作。粗粗翻阅一遍,感到摄影形神兼备,书法龙飞凤舞,二者相得益彰。遂使这册年历陡增艺术的魅力:在实用的日期查阅功能之外,还可以把玩、欣赏,让人获得审美的愉悦。散会时,赵学敏送我一本他在这年新印制的书法作品《赵学敏行草兰亭序》(以下简称《行草兰亭序》),读后眼前顿时为之一亮。

此前,我只知道他是国家林业局的官员,分管着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工作,听过几次他的非常专业的工作报告和讲话,带着浓重的陕西乡音,仅此而已。没有想到,他竟是一位功力深厚的书法家。于是有了进一步了解他的书法创作的兴趣,和他有了较多的交往,陆续读过他不少书法原作,也与他就书艺、书法理念和书法史上我们彼此都感兴趣的问题,特别是就当代书法创作上的某些潮流和趋势,深入交换过意见。不少看法,若合一契,与我心有戚戚焉。另外,对于他的出身行状,仕宦经历,主要是他的书法研习与创作生涯,也通过各种途径,有了较多的了解。这样便有了可能,对他的书法成就及特点,谈一些稍微系统的初步认识。

从《行草兰亭序》入题

我何以初读赵学敏《行草兰亭序》会眼前为之一亮?细忖原因有三:一是并非王羲之传世《兰亭序》的临摹,而是出自己意的创作;二是书艺功力深厚,运笔沉着老到,疾徐顿挫之际,点画使转之间,上下属连,左右顾盼,章法有序,而又一气呵成,略无凝滞;三是已经显出个性特色鲜明的书法艺术风格。

先说第一点。《兰亭序》,即《兰亭集序》。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了当时的名流如谢安、孙统、孙绰、支遁等41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宴集。大家饮酒赋诗,一觞一咏,畅述情怀,王羲之为这些诗,写了序,记述此次雅集之盛。这篇序,一扫当时华艳侈靡、骈俪对偶的形式主义文风,批评了齐彭殇、一死生的消极思想观念,在那个玄风日炽的时代,传达出一种难能可贵的积极向上的清新意绪和虽有悲怀却旷放通达的历史精神。文风朴实优美,自然灵动,且有散文诗的意境,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王羲之还精心书写了这篇序文,书法婉丽遒劲,灵妙飞动,梁武帝有“龙跃天门,虎卧凤阁”之喻,也有人以曹子建“婉若游龙,惊若飞鸿”之句当之,都不算过分。因此,这篇《兰亭序》帖历来被书家所看重,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明代书家董其昌甚至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字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画禅室随笔》)

唐太宗李世民,雅爱书法,尤喜《兰亭序》。以天子之势,千方百计将原作弄到手,终生临摹把玩,死后还以之随葬昭陵。他自己的书法,就很受王羲之影响。如今传世的《兰亭序》均为摹本,其中以冯承素之双钩填墨临摹本,无论形神,俱最接近原作。其他如虞世南临本,褚遂良临本,虽极力贴近原作之形神,但都多少带进了临摹者本人的书体风格。清代的乾隆帝弘历,亦宝爱《兰亭帖》,以此三帖为主,附以柳宗元所书《兰亭诗》,柳公权书《兰亭诗》等,分刻于八根石柱之上,这便是书法镌刻史上著名的《兰亭八柱》。八柱初刻于乾隆四十四年,在圆明园坐石临流亭,后移中山公园。《兰亭帖》因其书艺成就之高,历代书家很少不临摹的。

赵学敏在书法研习的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可以说有一个被书评家黄君称之为“兰亭情结”的东西。早在学习书法的幼年时代,他的书法老师李楚才,就让他临习于右任手书的《兰亭序》帖。李楚才是于右任的书法秘书,精通书道。在他的影响下,赵学敏热爱《兰亭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不仅对文章熟读成诵,而且临摹不辍。不仅学生时代如此,就是后来步入仕途,天南地北,他都在随行的箧笥之中,带了有关《兰亭序》的资料,心揣摩之,手临摹之,从未懈怠。有趣的是,学敏后来到甘肃省工作,已经是厅局级干部了,他的老师也上了年纪,退休后住兰州,仍敦促他临写《兰亭序》,并要他把临写之作拿去过目,指出哪些字写得好,哪些写得不够到位,要求他务必形神兼备,全篇一气贯通。他也就根据老师的指教,一遍一遍地临写,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校正,执弟子礼甚恭,不敢稍有懈怠。因此,他的“兰亭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由他的老师李楚才培育起来的。

李楚才常给他讲于右任先生对《兰亭序》的热爱。于先生对《兰亭序帖》的各种临本都有很深的研究,识断能力颇高。早在1933年,他就写过一首《题华孝康藏〈赵临兰亭〉》的绝句。诗前有小序:“赵临《兰亭》一册,旧为井勿幕先生物,后附山水画乃鹤九宗兄之笔。吾友华孝康得此纪念物于西安市,携来京中,嘱余为跋。自陕西靖国军起后,张义安、董振五、井勿幕、于鹤九、李春堂诸同志先后殉难,而此册则井、于二公之精灵寄焉。因赋此诗,以寄余哀。”诗是这样写的:

回思于井诸君子,

正气支撑靖国军。

一册兰亭映残画,

抚摩如哭故人坟。

赵子昂是宋之宗室,书画成就颇高,主要书法成就在入元以后,有独特的书风。他所临写的《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和《兰亭序》流传史上,也是一件名作。于右任在讨袁起义中,与云南的蔡锷相呼应,在陕地组织靖国军,并自任总司令。这册赵临《兰亭序》的流传和他的两位故去的战友,都有直接关系,睹物思人,情溢于辞。当然,因为于先生的题诗,使这册赵临《兰亭序》有了更高的文物收藏价值。26年之后的1959年,于右任先生又为张清溎的《定武本兰亭序》写了题诗。《定武本兰亭序》是初唐书法大家欧阳询按原作临写的,唐代已勒石。因刻石曾入定州定武将军官库,故以“定武本”名之。《定武本兰亭序》为宋拓唐石刻,拓工极佳,后入清内府,清亡后流落民间,辗转为张珩所藏,1960年无偿捐献北京故宫博物院。《定武本兰亭序》书家历来评价甚高。于右任给张清溎所临此《兰亭序》作了这样的题诗:

逸少书名百世新,

兰亭君似得其神。

褚欧能事今难论,

莫费功夫作艺人。

这是说,张的临摹挺不错,能够从中见出《兰亭序》的真精神。欧阳询、褚遂良的本事,今天已经很难说得清楚,因此,不必像匠人那样汲汲于追求同他们的摹本的形似。“艺人”,在这里等同于匠人,书法最忌匠气。匠气,在艺术中是指迷失自我,只会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而很难“得其神。”所以“得其神”,是于右任先生对一切《兰亭序》的临摹者、书写者的共同要求。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美学,都强调形神兼备,甚至主张遗形取神。得鱼而忘鉴,得意而忘形,都是这一美学原则的精彩表述。李楚才之要求于赵学敏的,正是遵循了右任先生“得其神”的美学原则。赵学敏的《行草兰亭序》也的确秉承了师训,没有做于右任颇不以为然的“艺人”。

于右任先生因为喜欢《兰亭序》的书法,在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初,还连续两年在台北参加过祓除不祥、祈求福祉的上巳日修禊雅集。王羲之《兰亭序》里,有“修禊事也”的话。修禊,是每年阴历三月三日文人宴集,饮酒、赏春、赋诗,以祛邪祈祥的活动。台北士林园艺研究所的所长陈国荣,喜欢兰花,养殖数十种,于右任为他书写了“新兰亭”的室名,并于1950年的上巳日与贾煜如、黄纯青发起在这里修禊,于先生还感兴云集,写了《上巳日新兰亭禊集》的七律,有“又是兰亭修禊时,游观所向感于斯。自由觞咏人人乐,大宇清和岁岁期”之句。次年,于先生兴致不减,又与友人相约于台北宾馆禊集,拈得王字,依韵裁诗,成一绝句:

修禊心情异大王,

兰亭觞咏亦寻常。

题诗昭告全人类:

为汝今朝祓不祥。

这里的“大王”,指王逸少。可见,觞咏之间,于先生拿来作为参照的始终是晋穆帝永和九年的那次由“大王”主导的修禊雅集。

准此,则可以说,赵学敏的“兰亭情结”,是从他的前辈乡贤于右任那里传承来的,因而也是从千古书家那里继承来的。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中,即便是书写《兰亭序》这样的稀世名作,他也是师其意,取其神,而不拘泥于刻板的形似。因此,他的《行草兰亭序》,完全是一件出以己意的新的创作,而不是在万千摹本中简单地再添一种。价值,也首先在这里。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