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稿》局部
《祭侄稿》局部
《祭侄稿》是仅次于《兰亭序》的中国第二大行书,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
《祭侄稿》背后的血泪
季明是颜真卿堂兄颜杲卿的儿子,杲卿为河北常山太守。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叛军直逼常山,叛军以杲卿家属为人质,逼迫杲卿投降。不仅,杲卿响应弟弟、山东平原太守颜真卿的号召,发起抗击叛军的武装斗争。战争中因奸臣坐视不救,杲卿寡不敌众,孤城难守,全家被虏,威武不屈,英勇就义。
期间,当杲卿被俘后,安禄山问他:“你原是我的下级,我曾上奏皇上提拔你,没有什么对不起你的,你现在为什么起兵反对我?”杲卿回答:“我身为唐朝的臣民,就应该常守忠义,虽然你上奏朝廷提拔我,难道就应该和你一起造反吗?你原来是一个放羊的奴才,是皇帝恩宠你,给你这么高的地位,皇上有什么对不起你的?而你却要起兵造反?”安禄山大怒,命人将杲卿绑在东都洛阳桥头,用刀分解全身,杲卿仍大骂不止,为国壮烈牺牲。
乾元元年(758)安史之乱平息之后,颜真卿在洛阳特地派人寻找杲卿一家,杲卿的尸骨没有找到,只找到了季明的尸骨。
颜真卿双手捧着侄儿的骨灰,想起季明在战争中经常往来于平原、常山之间传递情报书信,机敏勇敢,英姿勃勃,恍如昨日,禁不住老泪纵横,心中激起对叛贼的无比义愤,又感于家族的覆灭,因而撰文作祭,挥笔写成《祭侄稿》。
《祭侄稿》行文特色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因匆匆起草,无心作书,不计工拙,任由一腔忠义、悲愤、痛悼之情,通过心腕交应倾泻于纸上。可以说,《祭侄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
用笔沉涩凝重,飞扬劲疾。时而浓墨重写,有如黑云压城;时而渴笔驰骋,好似狂飚扫叶。茂密处如千军聚围,水泄不通;疏朗处于旷野走马,空阔无限。全文一气呵成,常常写至枯笔,更显苍劲流畅,大有一泻千里之势,不愧是“颜体行书第一”,“天下行书第二”。
其线的质性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此尤为难能可贵。在书法技巧中这是最难的技巧。在中国书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最为遒劲,且和润。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也唯此作品能当之。元代鲜于枢评此作为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一行书”已被王羲之《兰亭序》率先占有,故此作不得不屈居第二位。
其实,《祭侄稿》当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是无法之法,直抒胸臆,无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范,而《兰亭序》虽也无上高美,但毕竟是人工美多于天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