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绘画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绘画 > 正文
关良《苏三起解图》赏析
发布时间:2019-02-28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收藏

苏三起解图(国画) 96×90厘米 1979年 关良 上海中国画院藏

“苏三起解”原为京剧《玉堂春》中之一折,故事讲的是明代青楼女子苏三被诬陷谋杀亲夫,遂被判为死罪。在押解差官崇公道奉命提解苏三到太原复审的途中,苏三向他诉说了自己的冤情,崇公道深表同情,并认她做自己的义女。这出剧在民国极为流行,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都曾有过精湛的表演。作为现代水墨戏剧人物画的开创者,关良也十分喜爱这出剧,并反复画过“苏三起解”这一题材。“文革”结束后,关良重新拿起画笔开始了在水墨戏剧人物画上的创作,诸多经典剧目出现在他的画笔下,如《空城计》《太白醉酒》《武松打虎》《乌龙院》《贵妇醉酒》……其画风极为简率纯熟。创作这幅《苏三起解图》的关良79岁,此时他正迎来晚年创作的一个新高峰。

雕塑家、文艺理论家王朝闻对关良水墨戏剧人物画的创作非常熟悉。在评论《苏三起解图》这幅画时,他特别注意到关良所画苏三和崇公道两人的“眼睛”,认为它们使观者可以想象甚至体会到这两个人物各自的“神气”。画戏曲人物的眼睛,是关良极为拿手也最费心思的。他曾在《简谈我的彩墨戏剧人物画》中谈到自己创作水墨戏剧人物画的六个方面,其中,讲到“传神”时,关良特别强调了“点睛”在传神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他作水墨戏剧人物画,通常是等水墨快干的时候画眼点睛,这最后的一笔是作品成败的关键。用关良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项很费心思的工作,往往一笔之失,前功尽弃,因为画中人的喜、怒、哀、乐,此时此刻全凭笔下一点来表现。”画出了人物的“神气”,也是关良的水墨戏剧人物画最令人拍案叫绝之处。当然,这离不开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对戏剧的痴迷研究。

1923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关良就开始探索水墨戏剧人物画,并得以结识了一些戏剧演员,对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著名京剧演员盖叫天。盖叫天的舞台经验和体会,为关良创作戏剧人物画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范本。他们经常在一起促膝谈艺,盖叫天摆出架势,示范各种身段和动作,关良画出速写,并积累了“成百上千张各种场合下各种剧中人物神态的速写”。尤其是盖叫天特别讲究剧中人物的“眼神”表演,更怀有“斗鸡眼”“对白眼”等绝技,这对关良的戏剧人物画创作应是富有启发的。在画人物的眼睛时,关良就曾说过:“盖叫天和梅兰芳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是极为讲究眼神的运用的。同是一个看,表演艺术家要求分出看、瞟、盯、瞄等各种不同的眼神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画画也是一样。”为此,关良也摸索出了一套“点睛”的形式语言,点睛时有用圆形、方形、三角、长方、横块等,以准确无误地抓住人物的神情眼色。

此外,关良特别强调刻画戏剧人物的动态神情,这也与中国戏剧这门综合艺术自身独特的属性有关。与西方的歌剧和话剧的写实布景不同,中国传统戏剧很少用道具和布景,故事的情节主要靠演员逼真的表演动作体现出来,往往通过一两个极洗练而又典型的姿势,可以同时表现出时间、地点和特定的情景。如演员通过一个“推”的动作,产生了门,也产生了门内和门外两个空间。在这幅《苏三起解图》中,关良采取背景留白的手法,着重凸显人物的神态。而苏三和崇公道略微错开的左右之势,也暗示出一个具有舞台效果的纵深空间。在此意义上,关良的水墨戏剧人物画所具有的简练概括、写意传神的风格特征,与中国戏剧艺术强调“动作”语言的内在精神具有相通之处。

为什么要画水墨戏剧人物?关良曾这样说道:“我觉得京剧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能通过极为概括的表现方式,把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微妙地传达出来。在一个优秀的演员说来,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声调、每一顾盼、每一个手势……都不是浪费或是多余,而是恰当地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和身份的。这样一种丰富多彩的艺术是历代艺人从现实生活中吸取素材,加以提炼,然后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并根据观众的意见不断地进行修正和充实,千锤百炼,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这一完整的艺术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