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钦松 《大地风骨》 中国画 650×230厘米 2009年
原标题:许钦松:“岭南画派”革新精神的开拓者
近日,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个展“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以下简称“吞吐大荒”)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开幕。这是继2012年中国美术馆许钦松个人学术展“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之后,又一次重要的学术回顾展。
立足广东 面向世界
“吞吐大荒”集中展现了许钦松100余件山水画代表作品,类型包括巨幅山水画作、写生小品。本次展览由“妙不自寻”“行气如虹”“日出月入”“写泄万壑”4个部分组成,以艺术家许钦松各个时期的山水画代表作,集中呈现其近年来的学术和创作成果。
在此次展览中,策展人利用全新3D技术,选取了几件许钦松的山水作品进行立体呈现,由大海航行公关公司制作的作品动画呈现,让观众不仅能从视野上感受到许钦松作品的宏大,更能通过影像的魅力,进入许钦松空茫雄浑的大山大水之境中。
许钦松的艺术创作得益于广东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广东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融合要比其他地方都来得早、来得快,改革意识也更强。”许钦松表示,他对山水画的探求,也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密不可分,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打开窗口看世界,走出国门,借外部而内观,这样的视野和方法,使得许钦松对山水画产生了全新认识,锐意改革的思想更强烈。
融合改革是岭南画派重要的思想追求。20世纪初,广东籍画家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东西,自创一格,以中国南方风物,创造出不拘一格的艺术流派,形成与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之势,也成为20世纪主宰中国画坛的三大画派之一。岭南画派创始人倡导艺术革新,号召“国画革命”,倡导古今中外优秀艺术的高度融合,开一代新风,造就了广东艺术的一个高峰。
许钦松曾在《此案·彼岸——许钦松谈山水画艺术》一文中谈到:“在艺术发展道路上,有几位画家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如李可染、关山月两位,关山月在山水画创作方面给了我相当大的启发。”关山月是许钦松的老师,而今许钦松带着他的作品回到关山月美术馆进行展览,是许钦松“吞吐大荒”山水展之于广东的回归,更是许钦松在关山月见证下的一次立足广东、面向中国乃至世界的重新起航。
岭南画派的革新
“吞吐大荒”策展人杨小彦认为,许钦松作为广东的艺术家,不仅要传承本地的艺术,更要在传承的同时突破地方性的限制。在他面前摆着关山月和黎雄才这两位名家,之前则有“二高一陈”的成就。
然而,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长期的探索创作中,许钦松提出“大山水观”,以其大笔墨观、通过视觉方式的改变、灰色地带的极限探求、金石入画、光色入画等变革性手法,表现雄浑壮观的山水画境界,尤其是其提出的“大山水观”相比前人有了很大改变。
许钦松表示,为了表现出自然、山水画的崇高性,他回归到山水画最初的状态,以混沌初开,来自远古的自然力量,远眺宇宙和自然,人类站在此岸,远望彼岸,形成这样一种对比、对应的关系。“大笔墨、大视觉确实要通过大幅作品的创作,有效地进行实践,解决创作过程中思考的问题。”许钦松将他对“大山水观”的所思所想落实在画面上。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认为:“许钦松成功构建了一套新的山水语法体系。”
“天地大美”:塑造造境与时代的血肉关系
许钦松表示,岭南画派对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艺术精神和艺术理论上,当然,在表达方式方法上,许钦松也有所继承,但在长期的个人风格摸索发展中,已经形成很大的不同。一方面,许钦松的作品延续了岭南画派一以贯之的关注现实的艺术精神,以岭南地区自然物象的物理、物情、物态,表现出浓郁的南国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另一方面,他将岭南绘画注重“精”“巧”“细”“美”的审美意识与北方绘画注重“厚”“大”“拙”“雄”的艺术特征相结合,把南方画风的细腻敏感与北方传统的豪放犷相结合,大气势的丘壑组织、大场景的空间营造和细致精微的物象刻画,超越了岭南绘画写生式的真实,凸显出鲜明的人文风貌与时代精神,表现出一种“天地大美”的境界。
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所言,“从自然到精神,从造化到心源,从营构到表现,从规律到自由,许钦松自觉置身于山水画变革创新的时代氛围,知常求变,融通求新,在精神的深层次上实现创造性的超越。”许钦松的山水画之路传承了岭南画派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但在山水画的主题、形态与笔墨语言上超越了传统,由此成为岭南画派精神上的当代开拓者,为岭南画派的当代发展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许钦松表示,岭南画派在创建之时,就提出4个主张:贯通中西、融汇古今、关注现实、注重写生。在他看来,传承岭南画派不是一味地反对或者一成不变地继承,而是继承岭南画派的精神和理论,面对现代生活,面向未来,促进今天的创新发展。
重建山水的美学地位,突出笔墨的语言价值,去除枯寂虚无的出世观念,强调造境与时代的血肉关系,摆脱针对地貌的“写生”式局限,独创宏观渺远的艺术图式,立足广东,面向世界,成为许钦松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