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鲜明的中国文化立场、中国艺术风格、气派的特点
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未曾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为深沉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追求,绵延数千载、跌宕起伏的中华历史是一部曾经激励了无数代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文耆智者为之奋斗的壮阔史诗。将之呈现为一部视觉图象的艺术史诗,立足中国文化立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关怀、以中国艺术形式,言说中国故事,彰显中国形象成为百年以来处于文化发展最好历史机遇中几代美术家魂牵梦绕的愿望。因此,当“历史画创作工程”的构想一经推出,美术家参与热情之踊跃为多年来国内美术创作活动所少有。在完成通过专家验收的146件作品中,不光中国绘画、雕塑等各类形式手法的作品丰富、饱满且具张力,既便是外来绘画形式的油画艺术,也在此次创作过程中以体现应有的本土化、民族化、中国化特色为每个作者的自觉追求。更为有意义的是,“历史画创作工程”不仅仅就活动的规模、数量和方式在东西方艺术创作历史上绝无仅有,而其历史主题的连续性、内容覆盖的系统性、艺术呈现的完整性也堪称在世界同类艺术创作活动中所少有。
2、现实主义精神与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等诸种艺术形式充分兼容互补的特点
自百多年前西洋写实主义艺术和油画艺术传入中国,使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主题绘画得以成为绘画之重要种类渐次发展以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即在中国本土广为接受的画种。现实主义作为艺术创作的价值理念,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反映现实社会、本质上主张积极进步的精神旨归,现实主义手法的历史画创作注重细节对象和生活内容的“真实”和表现的“深入”通过感人心魂的细腻描绘,表现历史事件和事件中的主体——人,从而揭示主题的意义与价值。而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手法的历史画创作则能够释放美术家的主观想象和创造才华,使主题在不脱离史实的基础上,将形式、技艺和色彩的表现力推向最大化。现实主义精神与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兼容结合的方法为美术家提供了创造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性,并将之发挥到极至。在“历史画创作工程”的具体创作过程中,作者们依凭各自所长,又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古典主义、具象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和现代主义跨时空等多种元素并充实到作品中来,收到了异曲同工,各得其妙的效果。作者在保持个性化风格特点的同时,以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上乘的造型艺术水平和准确的主题内容阐释方式与观赏者找到“对接”的感应点,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3、凝聚集体智慧、凸显艺术家个性风貌的特点
此次的历史画创作,对于作者修养学问、学识技能乃至表达能力的要求是任何个体自发而为的作品创作所无法相比的。这就需要借助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专家的参与指导来共同辅助一件优秀历史画作品的诞生。
“历史画创作工程”从前期的选题筹划到指点帮助作者避免出错走弯路,深入理解主题内涵、准确使用史料,熟悉历史背景、选准表现切入点到作品中具体的人物造型、器物道具、场景礼俗、时代氛围表现等等,历史学家、考古专家均投注了大量精力,而多位资深老艺术家又对如何艺术的表现历史主题,如何下对功夫,以至到主要人物形象刻划处理,画面组织,色彩表现等等都毫无保留地给出参考建议。其知无不言、坦率中肯的态度犹如对待自己的作品,“历史画创作工程”是充分凝聚并体现了专家、学者和作者共同的智慧才华,而由美术家在画布上执笔完成的创作成果。
4、多画种、多面貌、大体量的特点
与以往历史画创作技法、材质多出于中国工笔画、油画和单体雕塑不同,此次历史画创作的画种扩充了版画和多人物组雕、浮雕、类装置形式。版画近年来在国内诸多主题性大型美术创作活动中彰显了丰富的表现力和承载可塑性。版画家通过多版拼接,母版展示等手法大大增强了版画艺术的视觉效应和形式张力。版画家们充分挖掘材质潜力和技术语言特色,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效果。而通常以历史人物肖像为主的雕塑,此次也推出了除人物圆雕以外的组合性群雕、浮雕形式的作品,以多人物组合到情景组合、具装饰意味的壁雕等,增强了人物和由人物展开的历史事件的丰富性。在风格多样的国画、油画作品中,作者们更是力求在画面结构新颖独特基础上吸收更多不同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技巧,除揉进了前述自古典主义以降至现代,后现代主义诸种流派手法的同时,还融入了风俗画、壁画和装饰绘画的多重元素,为的是极尽所能,使作品得以最完美的呈现。
由于此次“历史画创作工程”完成后的全部作品将长期陈列于国家博物馆的主厅和各回廊中,为因应博物馆陈列的整体规划设计,作品尺幅都在原有基础上增大了体量面积, 这不仅是工作量的增加,体力投入的增强,也是对作品的质量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啻是对作者的一种能力的进一步考验。而能够在国家殿堂中陈列的视觉艺术品,是为国之鸿宝,堪比重器,其意义甚至远远超出作者的生理年龄与生命的价值。参与创作的美术家都深知这份荣耀的来之不易而无一有怨言,无一提出非份要求和报酬索取,都以负责任的态度按期向国家交出了代表自己最好水平的答卷。
三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人的文化自信、自强意识日益提升,建构文化大国形象、表现民族辉煌历史的呼声和意愿不断增强,当其时,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中华文明历史的构想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种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的 需求性和必要性建立在富裕了的中国人民需要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而非仅止于文化娱乐消费;建立在国民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对家国历史的真切认识和思想觉悟;建立在国家能有财力建造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殿堂和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文艺家创作更多反映民族史诗的精品力作供奉其内,以教化民众;建立在当代中国应当为人类文明贡献新的文化财富的基础之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杰出的历史画和历史题材绘画艺术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不亚于一部详实丰满的文献资料和史籍遗存。观众通过阅读文字来获取国家民族历史的想象与认识,而能够徜徉在博物馆和历史的艺术长廊氛围中,他们可以通过图象与历史神交,而更为贴近历史的“真相”。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艺术思潮与审美理想的变迁,艺术家将彼时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审美感受贯注到历史画作品中,从而映现出特定的时代精神烙印与标志,因而也造就了作品的时代性。那些经过深度思考历史与现实而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些表达了大多数人的理想愿望和社会进步要求的历史画作品,通过精湛的艺术处理和精妙的技术描绘得以留传下来,成为被无限延伸的思想和精神财富,成为我们一再诵读的经典。
文化和文化财富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对于博物馆美术馆仅有百年历史的当代中国来说,指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通过几次成规模的创作活动,希图完成上下5000年文明历史的艺术创作整治达到高峰水平,既无可能也不现实。当然我们确实可以加快建设的脚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优势创造了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条件,但仍然需要一批又一批有志于此的觉悟者参与,经过一代又一代持续不断的努力,并且经受住历史的筛选淘洗才有可能达成。“历史画创作工程”的作品虽然经过专家评审验收得以在博物馆赫然展示,仍然也有值得反省的缺失和应当吸取的教训,那就是既使是在政府大力支持、社会积极关注、创作氛围空前自由、创作条件足够优裕的当下,历史画创作也会受作者自身学养素质的局限,创作态度、创作能力的影响,或精力投入不足;或前期案头工作欠缺、学问功夫未能下够;或后期制作中的力所难逮,过犹不及等等,留下这样那样的瑕疵和无可挽回的遗憾,犹人照镜,纤毫毕现,它们将留待历史和观众的公正评价。
“历史画创作工程”的告一段落,并不意味的文明历史题材艺术创作的结束。它应当形成开放的格局,欢迎后来的青年艺术家和专注于此的美术家们积极加入持续的精品创作和经典创造,以更好更多优秀的历史画作品充实、递补,置换并增色国家的文化殿堂,继续在中华文明历史画卷中留下当代美术家浓墨重彩的艺术篇章和文化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