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名秀、千秋万壑,在清代画僧石涛的笔下尽显大千世界的千情万态,他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画风。
石涛,剩水残山
江南名秀、千秋万壑,在清代画僧石涛的笔下尽显大千世界的千情万态,他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画风。近日,在北京匡时十周年春拍 “澄道——古代绘画夜场”上,石涛《剩水残山》以2500万元起拍,4050万元落槌,最终以4657.5万元成交(拍前估 价:RMB30,000,000-40,000,000),夺得专场桂冠。
《剩水残山》为石涛晚年精妙之作,画面自然生动,布局精巧,将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展现无余,堪称绝响。书画圈网小编将为读者展现该幅作品的画中意境,以及这位画坛奇才的绘画艺术观和美学思想。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剩水残山》,纸本立轴,176×90cm。无论笔墨技法,还是画中意境,都是石涛精心之作。
该幅作品是石涛早年寓居黄山,与梅清交好,其画法受到梅清画风的影响。直到迁居金陵,又南北壮游,最后回到扬州时作于此后不久,所钤“收尽奇峰打草稿”的印文意在表示他不同于“清初四王”的摹习之法,代表着石涛的独立精神。
纵观整幅画面气魄雄伟,恣肆奔放,刚劲雄浑,沉着痛快,达到了力辟混沌的自由境界。水墨把握极佳,缜密空灵,苍润兼济,耐人回味。石涛善用墨 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喜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运笔灵活,或细笔或粗笔,多方拙之笔,把深秋的凉意和萧瑟都展露无遗。
近看,画面中虬松交枝错叶,穿插有致,自画面的右下方拔地而起,一直延伸到画面的中间部分,三颗松树前实后虚,笔墨层次分明。临水有一座亭子, 亭中有一人独坐。水景用留白来表现,不着一笔,却感觉静水深流,流淌不息。山中藏有房屋数间,各种树木遍布山腰,虚实相间,浓淡交错。其中一峰耸立,打破 了整体的平静,峰远处淡墨渲染的远山,氤氲缥缈,恍如仙境。
此外,此幅作品的书法与画面相得益彰。此画题画诗隶书用笔从容大度,灵活多变,多有韵致,诗画双绝,自然天成。
该幅作品历经尹简堂、张大千、周叔弢名家收藏。尹简堂,号“察四山馆”主人,是清代大收藏家,曾跟随曾国荃攻克南京,并在南京搜罗了大量的名人 字画。之后,《剩水残山》 归张大千收藏。张大千由于受恩师李瑞清的影响,酷爱石涛,家藏有石涛画作42幅,占其收藏总量的五分之一,而在《剩水残山》中钤盖的“大千居士供养百石之 印”也是张大千的常用印。此外,作品亦经著名鉴藏家周叔弢收藏,亦经著名书画鉴定家韩慎先、徐邦达与谢稚柳审定,殊为可贵。
苦瓜和尚画语录
变革翻新 深邃之境
在中国绘画史上,像石涛这样具有杰出艺术才华,并为后人大力推荐的画家凤毛麟角。一部《苦瓜和尚语录》,奠定了他在画坛永恒的地位。
吴冠中先生曾深刻地指出:“石涛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然而,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国传统画论的集大成者。游走在现代和传统之间,这也许是石涛成为反思中国美术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切入点。”
石涛画风独具风格,其主要原因是他主张对绘画技法的变革和创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却反对默守陈规,不受传统精神的束缚,独辟蹊径,创出了 “我用我法”、法本自然的艺术新天地,是清代早期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在他的笔下,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鸭,都意境翻新,布局 新奇。他笔情淋漓洒脱,作品奔放郁勃,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
在绘画艺术思想上,石涛特别主张在自然中汲取创作源泉。他的前半生长期生活在山林里,天天面对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时刻变化。石涛每天除禅诵之外,就是读书作画,日日处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以造化为师。
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美学观,他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和“借古以开今”,强调对大自然要有真切的艺术感受,在艺术创作时要“我自用我 法”,反对泥古不化。他饱览名山大川,一生游历过广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和北京等地,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赋予他深厚的绘画素养和基础,他在自然 的真实感受和探索中加以对前人技法长处的融会。同时,在技法上也并没有拘守一种形体,而是配合了多种多样的笔势,凡是笔所表现的形态,都淋漓尽致地描绘出 来同时他网罗了先进的技法,丰富了自己的艺术创造,形成了自己不平凡的、多样化的风格。
坐禅入定,超凡脱俗,以意念创造一个新的画中世界,这是石涛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他的身世和佛、道思想作用于绘画的必然结果,无疑石涛是清初画家中最具鲜明色彩的人物。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今,我们都会为他“笔墨当随时代”的精到之语所深深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