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绘画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绘画 > 正文
葛洪搬个家 留下一串画
发布时间:2016-06-01 文章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分享到:    收藏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秦仲阳

至今已经有二三十幅“葛洪移居图”被发现 其中部分将在葛洪博物馆展示。  

自去年10月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后,葛洪与惠州罗浮山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惠州市今年适时启动了葛洪博物馆建设,以展示葛洪的重要影响。在挖掘葛 洪移居罗浮山的历史背景时,人们发现史上竟有二三十幅反映葛洪移居罗浮山或在罗浮山居的画作。其中元代画家王蒙的《稚川移居图》几年前曾被以4亿多元拍 卖,创下近年书画拍卖价最高纪录。

最近一直收集并研究这些画作的惠州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萧于一表示,对葛洪和罗浮山的研究太少。现在通过有关葛洪的历代名画,可以形象地看看葛洪是怎么来罗浮山、怎么在罗浮山生活的。

据北宋《宣和画谱》记载,五代已有黄筌、李异画过《葛洪移居图》。现存此题的画作有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丁云鹏的《葛仙翁移居图》、郑重的《葛仙翁移居图》、胡慥的扇面《葛仙移居图》等,后世还有不少仿作。

多幅“移居图” 寓意各不同

王蒙的《稚川移居图》局部

在画作中,《移居图》占了多数,描述了葛洪迁居途中的一些场景。不过这些作品题材虽一致,寓意却不相同。例如王蒙笔下的《葛雅川移居图》以山水为主,构图 繁复,飞瀑流泉穿插其间,桥上的葛洪宽衣大袖,右手抚鹿,形象比他人高大。此图于秋山晴爽之逸境中,表达了作者弃官归隐的志向。

明代崔子忠的《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而明代崔子忠所画的《葛雅川移居图》表现得更多的是自然,葛洪“移居”的故事已变得无关紧要了。

胡慥《葛仙移居图》是个扇面,图左为葛洪骑长角青牛前行。图中为一仆役拉车,车上堆满家具。图右车上葛妻鲍姑怀抱幼童。此画比王蒙所作少了隐逸色彩,多了生活气息。

王蒙《葛稚川移居图》

2011年6月,王蒙的《稚川移居图》在拍卖中以4.025亿元成交,造成轰动,但当时没人想到几年后屠呦呦获奖,竟与这幅名画扯上关系。

目前,葛洪博物馆的展示规划还没最终审定,但据悉王蒙《稚川移居图》的拓本将展示到博物馆中,其他画作会否同样展示,还没最后确定。有人认为, 这些涉及葛洪的画作是最不花成本,又最能弥补博物馆展品缺失的手段。但是,萧于一说,这些画作目前都只是网上搜到,没有实物,真假难辨。这恐怕正是收集展 示无法确定的重要原因。

“移居图”的秘密 葛洪如何迁居罗浮山

葛洪曾两次进入罗浮山,第二次时间较长,在罗浮山生活了33年。从目前发现的二三十幅葛洪移居图中细察,发现葛洪入山的交通方式大概有坐牛、骑 马、步行、乘车、乘船等,其中又以坐牛最多。明代崔子忠的《稚川移居图》(局部),2008年秋拍得了134.4万元。这幅图描述了葛洪一家老少迁居罗浮 山的场景。

宋代李公麟的《葛洪移居图》和宋代赵雍的《葛仙翁移屋图》等都有葛洪骑牛图,有道家特色的葫芦几乎成了画作的标配。但在元代王蒙《葛稚川移居图》中,葛洪是携琴入山的,因为画中下方最左边一名童仆明显背着一张古琴。

葛洪罗浮山生活图景

在《晋书》的葛洪本传中,关于葛洪在罗浮山中如何度日,也只有寥寥数字的记载:“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葛洪在罗浮山大概主要忙“三 大件”:炼丹、著述、采药。其中葛洪炼丹是最流行的绘画题材,他在罗浮山留下的几个著名景点就包括稚川丹灶,葛洪最有名的炼丹之处,亦当属罗浮山无疑。

陈康侯的《葛稚川炼丹图》

清末名家陈康侯的《葛稚川炼丹图》,画面背景是深山之中,发生地估计就是罗浮山。

画作中找不到葛洪在罗浮山著述、采药的场景,这说明葛洪对中医药学的贡献,是后人慢慢整理研究之后才发现的。但正是这部分直接启发了屠呦呦,使中国科学家首次捧回了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