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绘画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绘画 > 正文
思想与技巧的均衡 俞律谈萧和的人物画
发布时间:2015-12-09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    收藏

二十多年前,早在萧娴老人的书房里见到壁上挂着她的肖像画,持杖小憩于松下,笔墨清新,身形兼备,萧娴老人很喜欢这张画。她说:“萧和画的。”

说道萧和,我便想到六七十年代前后我家住在夫子庙贡院街47号那个大院子里的旧事,其实我和萧和家紧邻,对他家印象很深。他的父亲具有典型的学 者风度,他的母亲则善良温和,总是为一群儿女忙碌着。他家门口种着四时的花卉,真是一个爱美的知识分子家庭。后来萧平曾把他父亲的书法影印成册,其书法有 鲜明的书卷气息。近来看到萧和的所作《半个世纪前的一瞬》,立刻认出他笔下的人物正是他的父母,而两个孩子应是萧平和萧和了。

萧和出身在富有艺术气氛的传统知识分子家庭,在父兄的影响之下,少年时就走进了画坛,并逐步成长为著名的人物画家,诚然不是偶然的。他的人物 画,植根于传统,在其笔墨精神之中,看得出他对于中国古代自晋唐以来乃至明清诸大家的作品都认真、深入地研究过,并于不断的创作中汲取了大量的传统精华, 经过数十年刻苦磨练,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鲜明风格,端庄淡雅,内含着文学因素的思考。真是画如其人,萧和为人温文尔雅,不事张扬粉饰,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 内蕴丰富,能够引发观者的思考,这是一种美术的文学境界,不饱读诗文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他爱画古人,通过古人的诗词营造真善美。正由于真,才能显示人格的善和美。古代真正的诗人的灵魂所依附的是一个真字。譬如屈原,譬如李白,他们 的作品总是不事掩饰地把自己灵魂深处的爱和憎真实地暴露给社会,诗酒风流,嫉恶如仇,傲视王侯,正视现实,嬉笑怒骂,毫不保留地发泄在艺术之中。中国古代 这样的诗人很多。一切能够经得起考验而流传千古,不被岁月淘汰的诗词作品,都出自这些真诚与生活,不欺世媚世的古人之手,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萧和 所以热衷于创作体现这些古人的诗词意境的画,我想首先在于古今的心灵相通,处于对他们的敬佩,乃至在他们的诗中得到了共鸣。

他的绘画涉猎面很广,除了着眼于古,同时也不薄于今。且技巧多样,我就很喜欢他的白描人物画。他有一幅以白描手法的创作《潘金莲》,这个题目会令人立刻联想到“性”,其实则不然,他在图中有记云:

“海上画派上承扬州八怪之余绪,将中国绘画由出世引向入世,任渭长先生的剑侠传、高士传诸刻本更以引车卖浆的市井平民辈入画,其作运用多种线描 手段,曲尽其妙,堪称白描大师,戊辰年初夏,以渭长先生法戏作水浒人物潘金莲与她周围的两人男人。”这一段话很有意义,概括起来就两条,一是说白描的作用 及其艺术价值,而是说市井平民入画,具有博爱平等的意义,以萧和的线条动力,写白描自然是游刃有余的,而写市井平民则是一种对生活下层的小人物的关心与同 情。这幅画把武大郎和西门庆安排在一个环境之中,表面上看来,是丑与美的强烈对比,似乎很有点对武大郎不公平。但是细想来则是对当时那个社会的讽刺,善与 恶的形象不平等差距竟如此令人难以接受,而那个美男的灵魂又极其的丑陋,那个丑陋的矮子又是那样的善良。这是另一种美与丑的反差,超越于社会的不平而是造 化的不平了。人生就是如此!

萧和诗友思想的。画家往往只注重技巧的磨练,忽视对生活本质的问题的思考。而萧和做到了文学和哲理的汲取,这是可贵的。一个艺术家,无论是作家 还是画家,如果思想大于技巧,则达不到形式美,如果技巧大于思想,或者只有技巧而没有思想,那么,只能作一些苍白的作品,是没有感染力的。而萧和在思想与 技巧上达到了相当程度的均衡,这是他的成功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