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之麟《平陵水色图》轴
平陵,一般由广阔平坦的原野和高低起伏的丘陵组成。较之高山大川的雄奇险峻,平陵之地山环水抱,空旷幽雅,更具一种妩媚景色。如果将平陵山水景物融 入画中,通过笔墨的渲染,展现出来的那种景致意韵并不比高山奇峰、飞瀑流泉所构成的山水逊色,反而多了一丝柔媚与婉约的风情。只见在一片疏旷的平陵之地, 山丘静穆,林木萧萧,亭屋轩敞,水波平静,小桥横跨于水上,平添出几分村居人烟的生气……一缕悠然的风景,充盈在一幅距今已有370余年的古画之上,徜徉 其间,感知山与水旖旎多情的一面。这就是明末清初画家邹之麟的《平陵水色图》轴(见图),它将山水的另一种柔美之姿,恬静之韵,尽情诠释于原野与丘陵之 间。
邹之麟,字臣虎,号衣白,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善画山水,宗法黄公望、董源、王蒙等,深得黄公望画风堂奥。他的《平陵水色图》轴,绫本,墨 笔,纵140厘米,横51.5厘米。画面上方行楷题识:“过平陵,舟次无事,图此。崇祯十四年清明后三日,似壴原词宗鉴定,麟。”钤朱文“邹之麟印”、 “臣虎”二印。在构图上用笔简练,格调高雅,自然和谐;在布局上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构图,疏朗简括,视域开阔,景色苍茫。作品打破了山水画均衡布景的传统技 法,上端山势陡峭险峻,横亘水面,仿佛以山点缀偌大的水面。峰头山石如簇,峰间松苔漫点,郁郁苍苍,两旁相邻之远山,只有一部分进入画中,营造出一种群山 绵延、山势逶迤的自然景象。山脚垒石杂沓,大大小小,方棱凸角,奇形异状,环布于山边河畔。垒石间有苍松数棵,枝干劲挺,萧瑟兀立。山下大河漫漫,河水清 澈见底,一波如镜,山石树影映衬其间,波光潋滟。中景处,有一狭长土坡伸向河面,小木桥搭连两岸,坡上长有勾松、点藓,桥边孤柳枝叶披拂,状如人形。近景 正中处一石丘,青藓点布,石丘上立有古树两株,一株参天傲立,枝干虬劲挺拔,树叶苍翠,生机盎然。近旁的古柳枝叶疏展、柳条低垂。古树之侧有一盘形巨石, 石面平如砥,石缘则嶙峋如斧劈。台地上筑有凉亭,亭内一人危坐,平眺远处山景。右侧下角近河的石峦上亦有长柳、古松,或蓊郁青葱、茂叶浓荫,或叶落殆尽、 寒枝萧瑟。整幅图画意境清远,风格疏旷,呈现出冷峭隽逸之美。
在绘图技法上,邹之麟可谓匠心独运,巧妙地运用了“折钗股法”,用笔遒劲古秀,勾画点拂,恣肆纵横,骨力圆劲,如山石的勾勒线条,转折分明,硬 朗匀润。墨色浑厚古雅,豪迈之中不乏飘逸之气,深得董源、王蒙之风。以赭石和花青浅绛设色,画面格调清雅,韵质恬淡。笔法上重勾勒,皴擦不多,用浓重有力 的大墨点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虚实对比效果。所绘山体造型呈现出一种独立状,以一峰为主,余脉辅之。山头的钩线圆润有力,一气贯穿,毫无滞碍,一波三折长而不 刻板,层次分明。从气韵上看,有着清雅自然、貌枯实腴的特点。岭间丛树分列,枝干用笔及夹叶树都以中锋笔法为之,又多用落茄墨点及横点来表现树叶,山坡则 施以浓墨苔点,生动自然,无丝毫单调枯索之弊。整幅图笔墨谙熟老练,设色淡雅古朴,于清爽疏阔之中蕴含着萧逸洒脱之气韵。从画上题识来看,此图作于明崇祯 十四年(1641)暮春四月,作者在经过“平陵”的旅途中,目睹清明时节山水景致,心旷神怡,流连之余,绘于画中。
邹之麟为晚明进士,深受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熏染,不畏权贵。他对明末腐败政局深怀不满,但明亡后不仕新朝,坚守气节,隐居终里,书画明志。可以 说,其心性、气质亦深深影响着其他的书画创作。作者创作这幅画时,明王朝面临农民大起义风潮,内忧外患,大厦将倾。面对明朝积弊难返、国势日蹙的局面,邹 之麟虽有济世之志,却无施展之力,其胸中块垒唯有在书画天地中予以渲泄,来抒发自己复杂的内心情感。所谓“画为心声”,观此图情景,只见峰峦孤兀,湖水冷 清,从中可以窥见作者内心的一丝孤寂,虽然自然的静默让人仿佛与世隔绝,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君子德行,使山水之间又凸显出文人心性的清高。画面设色古 朴雅淡,格调清晖淡泊,与清明意境契合,使人于冷山静水中见其胸襟的清逸旷达。
邹之麟传世画作并不多,其人其事亦少有记载。透过此画,可以让后人了解邹氏操行、画艺之一斑,从中亦可管窥明末志行高洁之文士不媚世俗、甘老临泉的精神情操。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文/湖北武汉 彭建 李笙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