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绘画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绘画 > 正文
故宫90周年院庆推出重磅大展:石渠宝笈
发布时间:2015-09-14 文章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    收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海报

  

 “石渠宝笈特展”以《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为主,有包括《游春图》、《伯远帖》、《冯承素(传)摹兰亭序帖卷》等重量级展品,其中《清明上河图》等是近10年来首次全卷展出。

 

 “石渠宝笈特展”以《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为主,有包括《游春图》、《伯远帖》、《冯承素(传)摹兰亭序帖卷》等重量级展品,其中《清明上河图》等是近10年来首次全卷展出。

  清 弘历 庚辰岁朝图并新正重华宫诗轴

  清 张若澄 兴安岭图轴

                           本报记者 叶芳芳 见习记者 周懿

9月8日,天安门红墙外的广场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欢庆余热仍未削减,花团锦簇一片祥和,而在这片红墙内,一场展览正“盛装亮相”,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上午10点整,“石渠宝笈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内西侧的武英门正式拉开帷幕,一早门口已聚集众多参观者,欲抢先一睹国宝风采。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娄玮主持新闻发布会和开幕仪式,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白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故宫书画专家肖燕翼、杨臣彬、王连起、聂崇正、许忠陵、单国强、施安昌,故宫博物院全体院领导,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等领导和专家参加开幕仪式。在此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详细介绍了展览情况,本次展览规模之大、展品之精、展陈之充分对于故宫尚属首次。

《故宫博物院藏内府抄本合编石渠宝笈精选配图版》新书,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和故宫出版社联合出版,同日于故宫宝蕴楼首发。本套图书汇编为40卷:第1-20卷为故宫博物院藏清内府朱丝栏精抄本影印合集;第21-37卷(另附赠3卷)择取分藏于国内外19家博物馆的《石渠宝笈》着录过的书画作品之彩图,并附注详尽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专家的鉴定意见和与着录作品相关的最新研究结论。

据悉,故宫博物院围绕《石渠宝笈特展》,将于9月16—18日举办“《石渠宝笈》特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深入研讨《石渠宝笈》及其着录书画的特点,推动书画史、鉴藏史的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涵盖了世界上收藏、研究中国古代书画的重镇。

丨《清明上河图》全卷10年来首展丨

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是,堪称“镇馆之宝”、也是公众熟悉度最高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全卷(长528厘米)打开示人,这在故宫博物院的历次展览中实属难得。

此卷表现北宋汴梁城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城乡风光与市井百态。图中有城外郊野风景,有漕运繁忙的汴河,有虹桥上下之景,还有城内繁华的街市。图中共绘人物约600余名,牲畜近百头,房舍百余座,舟船25只,繁杂的景物按照一定的情节进行组合,结构严谨而紧凑,画法精到,刻画入微,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鸟瞰式”组织画面,繁而不乱,严密紧凑,一气呵成。

10年前,为了庆祝故宫博物院80岁生日,这幅作品曾经展出。之后只分别在香港和日本展出,但都未曾全卷展开。因此,为保证这些珍贵书画健康稳定,益寿延年,决定在两个月的展期中间有一个更换展品的环节,即10月12日将更换部分书画展品,使一些重要的书画藏品实际展期只有一个月,一方面让观众们能够看到更多故宫博物院的书画珍品,也是对珍贵书画的一种特殊保护。

故宫博物院馆藏历代名家书画真迹众多,其中不乏宋元之前的作品。但是,书画文物不比青铜器、瓷器等其他文物,由于质地多轻质易损,而年代久远的作品因之前收藏条件的局限和流转次数较多,而发生过不同程度的伤害,这就给今天的文物藏品保护增加了难度。为此,故宫博物院规定对于珍贵书画藏品,只在春、秋季节方可以展出,每次展出时间不得超过两个月,一次展出以后这件书画藏品必须回到库房“静养”3年以上。

鉴于展品的珍贵,这次展览在原有基础上,在武英殿东西配殿和延禧宫展场加装恒温恒湿设备、展柜,打破常规;24小时供电,24小时专人值守。并控制同时在展厅内参观的观众人数不超过200人,以保持良好的文物展品保护环境和观众参观环境。

 丨帝王收藏之真假难辨丨

清代帝王大多爱好书画,而有一位毕其一生所搜集的稀世珍品数量之巨,举世无双,他就是乾隆。早在乾隆8年,他就决定要将内府收藏的书画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理。乾隆9年,包含全部书画藏品的《石渠宝笈》的编纂工作开始,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整理工作,将为明清两代600年宫廷收藏做一个总结。全盛时期的清代宫廷收藏,大约有10000件以上,其中晋唐宋元书画2000件,明代书画2000件。而乾隆皇帝最引为自豪的,当是数十载如一日地对历代书法名帖的搜集了。

不过乾隆帝虽然眼光独到,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清宫养心殿里藏有一幅宋代李公麟的《免胄图》,又名《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落款为“臣李公麟进”。该画曾被录于《石渠宝笈续编》,画卷描绘唐代名将郭子仪说服回纥大破吐蕃一事。但是直至清室败落,很多鉴赏专家见到画作后才发现,虽然画面协调、用色落笔等均有古风,白描人物也极具宋人风采,但是更多证据显示,这幅画却不是出自李公麟手笔,而是后世仿品无疑。

又比如,当年乾隆帝得到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后,兴奋地将其集中宝藏于养心殿的西暖阁一隅斗室中,认为它们属于“稀世神物,非寻常什袭可并云”,又索性将这间袖珍书房命名为“三希堂”。这3件稀世的法帖珍品辉映着东晋王氏家族在书法艺术上的风范与荣耀。但自命风流的乾隆皇帝这一次又“看走眼”了。经张伯驹、徐邦达等现代书画专家研究,被当作“上上真迹”的三件宝帖中,《快雪时晴帖》与《中秋帖》其实皆为后世书家临写。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对“三希”的总结:王帖惟余伯远真,非摹是写最精神。

另外,被乾隆皇帝签题为“神品”的王宠款《临帖册》也被鉴定家们认定为“拙顿乏秀雅”的仿作。

丨国宝背后的跌宕流传丨

可能许多人不知道,这一件件国宝如今完整、平安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和展出的背后曾有着怎样跌宕起伏的流传经历。是国家的重视、一位位无私的奉献者,才有今日国宝的华丽亮相。

1924年,溥仪出宫时,《伯远帖》与《中秋帖》被敬懿皇贵妃随身携出,后流落民间辗转为鉴藏家郭葆昌所获。郭去世后两帖由其子郭昭俊拥有。1949年郭昭俊为借款将两帖在香港抵押,至抵押到期,郭家却已无力将其赎回。1950年,两帖面临着出售流失。香港鉴藏家徐伯郊得知这一情况,联系了当时故宫博物院的马衡院长,马衡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此事的原委。1950年,周总理亲自指示:“同意购回《中秋帖》及《伯远帖》”。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最终由国家出资购回,《伯远》、《中秋》两帖得以复归紫禁城。

《五牛图》卷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流出清宫。上世纪50年代,经周总理特批,从香港回购,重归故宫。收回时已伤痕累累,1977年,经故宫专家揭裱、补笔、全色,重焕生机,成为文物修复中的一个典范案例。

本次展览的《游春图》能够重回故宫,与号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张伯驹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溥仪出宫时,《游春图》一同被携至长春。1946年,故宫散失于东北的书画陆续出现在北平的古玩市场。张伯驹从友人处得知《游春图》存于古董商马霁川处,便提出收购意向。马霁川开出800两黄金的高价,张伯驹当时已负债累累,无力筹措,无奈之下火速通知故宫博物院,隔几日得消息说经费不足,他只好先赶往琉璃厂,在荣宝斋等店里将此事公之于众。马霁川见《游春图》一事已闹得满城风雨,于是就做个顺水人情,同意降价让给张伯驹。最后张伯驹决定把居住多年的弓弦胡同的宅院出让给辅仁大学,将卖得的2.1万美金兑换成220两黄金购画,不料马霁川提出金子成色不好,需“追加20两”。张伯驹无奈卖掉夫人首饰,才将国宝护住。

张伯驹及其夫人潘素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展子虔的《游春图》、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黄庭坚的《草书》等文物无偿捐赠给国家文物局,交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观展小贴士

1。“石渠宝笈特展”不单独售票,进入故宫后可免费参观。故宫博物院现每日限流8万人次,可提前10天于故宫官网预订门票,携带二代身份证前往。

2。取票后由故宫唯一入口午门进入,需进行安检,平均等候时间为半小时。院内完全禁火,请勿携带打火机。

3。展览分武英殿典藏篇和延禧宫编纂篇两处展场,重要展品如“伯远帖”、“游春图”、“清明上河图”等都在武英殿。进院后有指示牌指示相应线路。由于步行路线较长,选择合适的出行装备很重要。

4。为保护文物,展馆内实行限流,同时仅可容纳200人观展,排队是少不了的。单霁翔院长透露,根据前期调研,预计每日上午10点到下午2点为高峰期,观众朋友们视具体情况妥善安排观展时间。武英殿场馆的焕章殿、凝道殿及延禧宫场馆相对观众较少,可避开高峰选择观展。

5。部分展品说明上有二维码,扫描后显示此件展品的详细语音导览。

6。书画文物十分脆弱,馆内严禁摄影拍照。展馆24小时恒温恒湿,记者看到空调显示的温度为18摄氏度,因此可多带一件保暖外套。

来源: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