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南艺坛风雅录一:王寂子——老济南的“五柳先生”
王寂子《柳燕图》
如果你走在上个世纪解放前的济南大街上,碰到这么一个人,穿着笔挺时髦的毛料西服,戴着一副斯文的金丝眼镜,肩膀上却扛着一只猴子,一副只知道玩乐的少爷模样……那么准没错,这个人就是王寂子。
王寂子的老家在黄河以北的山东济阳,家中是不大不小的地主。王寂子兄弟三人,他们有个很能干的父亲叫王海南,在济南做生意,卖土特产和食用油,生意很好,最后发展成了大油坊,店铺品种多样,在济南远近闻名。
王寂子从小就很聪明,为了让最小的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开明的王海南不惜钱财,把他送到了文化气息浓郁而新潮的上海,让他在西湖美术专业学校(浙江美术专业学校的前身)学画画。那时送孩子学画画可不像现在人那样想得很复杂,那是很高雅的行为,无关乎画家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日后的生存问题。
只是王海南当初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儿子,他寄予了无限期望的孩子,日后竟然真的就成了一个典型的落寞于世、特立独行的画家。就跟他的名字一样,成了个寂然之子……
1937年,对日抗战前夕,几乎全国著名的画家都跑到重庆去了,像傅抱石、潘天寿、丰子恺、徐悲鸿、关良等,山东的王寂子、刘鲁生、卓启俊也在其中,他们是学习绘画的学生。这些人中,有学习西方画派技法的,有沿袭传统画法的,有画漫画的,有中西合璧的,于是重庆就成了一个难得的画家荟萃、相互交流技艺的好地方。
有一天,王寂子跟卓启俊上徐悲鸿家玩,徐悲鸿也正在家。他们看到桌子上有徐悲鸿的印章,于是突发奇想,拿着他的印章盖在了两张纸上,然后把这两张纸带回去了。那时画家之间的交往很简单,他们觉得把朋友的章印拿回去不算什么特殊的行为,就是看着玩而已。徐悲鸿也把它不当回事。反正那时,谁将来能出什么大名气,都还不知道呢。
如果说真有什么用,就是可以拿着这些章印,去鉴别后来市场上徐悲鸿书画的真假,以及可以作为篆刻家们的资料。
那时正逢上家父的50大寿,颇有孝心的王寂子就找这些画家给父亲画了两大本册页,其中有徐悲鸿、潘天寿、傅抱石等,后来就带回济南了。这两大本册页如果放到书画拍卖市场热火朝天的今天,身价恐上亿。
回济南后,王寂子依然过着不知世事艰辛为何物的小少爷生活。
他平时就画点画,找济南的画家交流画艺,像魏启后、黑伯龙、李可染都是他的好朋友,然后自己带着宠物猴到处逛着玩——非常有个性,绝对让人过目不忘。他尤其喜欢下馆子尝美食,花钱也从来不去计算。反正家业还有父亲和两个哥哥维持着,用不着他操心,没有钱,找宠爱他的家父要就行了。
待到解放后,父亲王海南去世了,这么多家产的分配成了王家的大事。两个哥哥虽然也同情不懂持家守财的王寂子,但为了家业着想,依然只能跟他分居,不让他沾染家中的生意。王寂子向来就不爱操心生意琐事和人情往来,也乐意这样的安排,就带着60缸油和其他一些财产离开了王家,开始了独立的生活。
他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后来他干脆和妻子也离婚了,落得个逍遥自在,两个女儿都跟着母亲。他给了妻子60袋面粉,作为孩子的抚养费用。
分给他的财产,他果然很快就花没了。
刚开始时,他住在钟楼寺街,在别人家的屋子上搭个吊铺作为家,被子直接就铺在地上,每天靠搭一条梯子上下。生活上依然不知简朴,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去过日子,反正也就他自己一个人。还好济南的气候比较干燥少雨,这样简陋的居住环境,不然时间长了对人的健康很不利。
不久后他就彻底的落魄了,连那个棚屋的租金都交不起。50年代中期,他想起来那张盖满了徐悲鸿章印的纸了,把它拿去卖了几块钱。他又搬到了青龙桥一个修自行车的破院子里,就是一间小屋,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炉子,一个菜橱,不过收拾得很干净。后来他就一直住在这里。
他维持生活的方式就是卖画。
晚上在小屋里画画,用的是文具店卖的那种普通白纸,一张纸上画些吉祥花鸟之类的写意画,另一张纸裁成两份,写成一副对子,这样就成了一套作品。他一晚上能画两三套,然后卷起来,第二天拿到集市上去卖掉。卖得的钱买几张供第二天晚上画画的纸,剩下的就都拿去下馆子花掉了。济南城大大小小的饭馆没有他没去吃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