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工艺品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工艺品 > 正文
青花钴料色阶变化的运用 康熙时期达到最高水平
发布时间:2018-03-29 文章来源:新快报
分享到:    收藏
  

明万历青花折枝花卉纹“玉”字盘

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部主任黄静:

100多件青花瓷器勾勒出了一条青花瓷发展的历史脉络,这个由广东省博物馆首次通过社会招募,选拔出策展团队进行策展的青花瓷展览持续数月,仍然吸引着众多市民观看。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部主任、研究员黄静在接受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深入地剖析了青花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她认为:“明代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最为精美。而对青花钴料色阶变化的运用,在康熙时期达到了最高水平。”

首次尝试引进社会策展人的展览

收藏周刊:为什么考虑在这个时候推出大型的青花瓷展览?

黄静:可以说,自建馆以来,广东省博物馆的展览都是馆内人员策展,而近年来,我们探讨,是否可以尝试引入社会策展人针对某一类馆藏品进行策展。所以,这一次的展览是我们首次尝试引进社会策展人的展览。

收藏周刊:为何选青花瓷?

黄静:第一,我们馆藏的明清青花瓷器相当丰富,可以发挥博物馆的馆藏优势。第二,青花瓷器在社会公众中关注程度和喜爱程度较高。

收藏周刊:能否说说这次青花瓷展览的规划?

黄静:我们结合青花瓷器本身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质,从明清官窑的青花瓷器的特点、民窑青花瓷器的特点和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青花瓷器外销情况三个方面来进行策展。经过公开招募,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朱铁权以最高分成为本次展览的馆外策展人。

收藏周刊:有多少人参与了竞争?

黄静:有八九个团队参加了投标。他们有的做陈列展览,有的做艺术设计,有的做内容设计。还有一些其他兄弟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文物拍卖公司、在校大学生等。参与投标的团队有省内的、省外的,包括香港的。

收藏周刊:朱铁权团队的优势是什么?

黄静:他本身是学科技考古的,主要从事文物科技检测工作,特别是陶瓷器。所以这是他较于别人,较为突出的优势,可利用科技检测的数据运用到展览里进行阐述。

广东省博物馆比较注重与外销有关的文物

收藏周刊:相比其他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在青花瓷器收藏方面处于什么定位?

黄静:在省级博物馆中,广东省博物馆在陶瓷器方面藏品的数量与质量都可以说是位列前茅的。粗略估算,我们的陶瓷器有三万多件,其中明清青花瓷器过千件,主要是明清时期的,所以在策展的时候就框定在明清这一时期,利用馆藏优势策展。其次,馆藏的青花瓷器质量也相当不错。第三,基于广州作为一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的地位,在十几年前起,广东省博物馆就有意识地征集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物,比较注重与外销有关的文物。

收藏周刊:可以说元代是青花瓷发展史中辉煌的一个时期吗?

黄静:不能这么说。可以说成熟的青花瓷器的确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景德镇的胎和釉做得很好。青花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但为什么说成熟期在元代而不是唐代呢?需要清楚青花瓷的定义是直接在瓷胎绘画,然后上透明釉一次高温烧成的。但唐代(巩县窑的)青花,则是在瓷胎上粘了化妆土,然后再画,且绘画技法不像元青花那样图绘,而是用以点成线的方法来点出来。

收藏周刊:这么说青花瓷在宋代断开了?

黄静:因为宋代推崇的是如冰似玉的青釉瓷器,认为这个才是高雅的东西,所以,是没有青花的,至少目前没发现有。

清早期才是青花瓷器最辉煌的时期

收藏周刊:那为什么不能说元代是青花的最辉煌期?

黄静:虽然目前元青花瓷器的价格都很高,但却不能说是青花的辉煌时代,因为在当时的汉族地区的审美观念里,还并不是完完全全地接受这种白底蓝花的东西。而且当时精美的大罐大盘,主要也是销往西亚地区的。到了明代,青花瓷器开始成为明朝的国瓷,被广泛接受。所以,应该说明代到清早期才是青花瓷器最辉煌的时期。

收藏周刊:景德镇青花瓷器跟其他窑口的瓷器不一样的地方是,它几乎持续地受外来文化影响并且以此返销国外?

黄静:也不能这么说,元青花的纹饰受外来文化影响并不大。例如外销到西亚的那种大罐大盆,有画花卉,有人物,包括昭君出塞或者鬼谷子下山等很多很有名的青花瓷题材。真正有外来的纹饰题材,特别是定做的,主要还是在中西贸易之后,大概在嘉靖年间,就开始出现外来定制的青花纹章瓷。到清代初期,纹章瓷器越来越多,包括五彩、粉彩类。外来纹样也随之开始出现了。画西方题材的青花,在清初才开始出现。我们馆藏有一件康熙的青花瓷,上面是画了耶稣受难的图案,是西洋版画的画法。这是目前国内看到最早的耶稣题材的青花瓷器。

明民窑青花瓷绘画是最能体现意境的

收藏周刊:元代的外销与明清时期的外销,青花瓷在艺术特点表现方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黄静:元代青花外销瓷大量销往西亚地区,纹饰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但器形上则更多是迎合西亚地区生活使用习惯而创作。到了明清外销青花瓷则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还有一个需要提的是,由于官窑是御用性质,受到严格的控制,所以,绘画往往比较严谨,民窑的青花则自由得多,特别灵活,随意的几笔就可以勾勒出一个图案。所以,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绘画应该说是最能体现意境的。

明末开始出现对青花钴料色阶的运用。就是根据画面的需要,能够画出浓淡不同的色阶。我们看元青花的时候,它没有色阶的变化,一直到明代中期都是这样:只有一个颜色的层次。到了明末,大概崇祯这个时候开始,才有色阶的变化。然后到康熙的时候,可以说是把这种色阶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有人说,青花首推永宣。但我认为,讲到对钴料色阶变化的运用,康熙时达到了最高的水平,那时候的工匠们已经学会了根据远近明暗效果需要来使用不同色阶的青花色料。

收藏周刊:是因为康熙年间开始有画家介入瓷器制作吗?

黄静:画家有没有介入没有很明确的史料或者文献记载。但这个时候画瓷器的工匠借鉴了《芥子园画谱》绘画青花,这有史料为证。为什么叫明末清初是瓷器制作的转变期?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受到绘画的影响。一方面借鉴《芥子园画谱》,另一方面,就是借鉴或者是直接移植戏剧剧本里的插图。明中期甚至明晚期,器物的图饰都画得比较丰满,然后腹部主体纹饰,靠近底下的那个边饰也比较复杂,但是到了转变期,瓷器上下的边饰开始淡化,只是用很浅的或者很细的线条,画一圈带状的花纹。然后主要突出中间绘画主体纹饰。山水题材的构图也直接模仿《芥子园画谱》上的画法。近景远景是怎么分布?树怎么画?江水怎么画?山又怎么画?

更需要小而精的展览

收藏周刊:怎么评价这次展览的整体效果?

黄静:我个人看来,我觉得这个展览是成功的。从观众和行业内的反应来说也很不错。因为毕竟这么大规模单纯以青花为主题的展览还是不常见的。

收藏周刊:类似这种选拔策展人的方式,以后还会有什么计划?

黄静:以后还是不断会有这方面的尝试,像今年我们就已经向社会公布,要继续实行这种招募社会策展人形式做展览。接下来我们公布的是微展览,不一定做很大型,更需要小而精的展览。

(本版图片由广东省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