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见微知著说鉴藏
收藏名家书画,关键要懂得鉴赏书画,也就是懂得鉴定和欣赏,必须得提高自己的眼力。鉴藏本领的学习,各有高招。例如,多看原作真迹,了解画家学习期、成熟期、巅峰期、衰退期等各个时期的用纸、用墨、用色、笔法、印章、落款等特点。鉴定真伪,关键在于比较,平时遇上赝品,可以拿真迹与之比较,传统的作伪形式主要有摹本、临本、造本、仿本、假画、真跋、改添款等,现代的制伪已将高科技手段引入。当然,要提高自己辨别真伪的能力,还得多请教专家,由于字画涉及面太广,即使精于此道的专家一般也只能局限于某一时期的部分画家,因而在请教专家时要有所选择。作为普通的收藏人士,在收藏生涯中,最应当避免的就应当是如若浮游,泛泛而藏,最好能做到的就是在细节上下工夫,藏专鉴广,得己所好。
鉴定需有理有据
1983年,国内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三次中国古代书画大普查行动。由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等人组成的鉴定组,在对北宋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进行鉴定的时候,却心存疑虑。
杨仁恺当时记录下了这样的鉴定意见:“就画风而论,此轴与相传《溪山行旅图》大体近似,唯在具体描绘上仍有差异,文物界认识因之出现分歧:有人以为应属范氏真迹,名款亦真;有人则对之存在疑问,甚至认为乃明人摹本……余一再观赏……发现此轴双丝圆绢、三窄幅拼接、平整不搭边,此乃宋元装裱原材料之特色(明清绢多扁丝、拼接搭边),据此可定时代为宋元。再则墨法沉厚,气势夺人,又非元以后高手所能办此。虽作为范氏真迹存在不同意见,但作为宋人无名氏之迹,当无庸议也。”
杨仁恺的鉴定意见,从“画风”到“名款”,从“装裱材料”到“装裱技法”,面面俱到,有理有据,实乃大师作风。
细节可知真伪
书画鉴定中,尤其是鉴定某一个人作品的时候,有很多前人总结的经验可以帮助初学者少走弯路。比如明代宫廷画家林良,他署款的个性被很多收藏家总结出来。“林”字是由两个“木”组成的,他写这个字的时候左边的“木”要比右边的“木”粗、矮,而且“林”字和“良”字不连在一起,如果看到署款是两个“木”字一样长短的,或者“林”和“良”是连在一起的,这个作品一定是存疑的。
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说,2009年,他曾在日本某美术馆里看到一件林良花卉轴卷。当时对方打开请他鉴定,他发现署款不对,认为这可能是假的。对方问他为什么在没有完全打开的时候就知道是假的,朱万章告诉对方林良署款的习惯。对方不相信,后来找了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各个地方所收藏的所有林良作品的印刷品,发现果然是这样。
著录也需细看
书画鉴定还有一些非主流因素,如材料、印章、题跋、著录和故事。朱万章在其中特别讲到两点,就是对于著录和故事要特别小心。古代的著录一般是文字著录,现在见到最多的是《石渠宝笈》或《辛丑消夏记》,这样的著录一般是比较可信的。
前几年在拍卖行出现过这样的一个现象,当时某一个拍卖行卖一件傅抱石的作品,傅抱石的作品里面放了一本画册,这本画册是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表示这幅画是经册所著录过的。而且这本画册是经傅抱石本人编辑,这就说明这个画册本身是可信的。既然这个画册是可信的,那旁边展出的作品也是可信的。当时有一个收藏家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来了。
过了若干年以后他把这个作品拿到拍卖行卖,拍卖行认为是假的。收藏家把画册拿去,拍卖行的人看到画册后感到很惊讶。经过和图书馆的画册对比,才发现这个画册里面的某一页被调包了。因为现在的印刷术非常发达,造假者就把某一页抽出来,把那一幅假的画印刷到纸上,放到这个画册里面再重新装订,还看不出任何的破绽。如果相信了这个假著录,结果就会上当受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