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工艺品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工艺品 > 正文
杂色釉、素三彩 色彩缤纷的弘治朝瓷器
发布时间:2017-12-08 文章来源:
分享到:    收藏

前面几篇介绍了《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弘治、正德瓷器对比展》之弘治篇的第一单元 清新优雅——青花瓷器所展示的内容,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第二单元 色彩缤纷——杂釉彩、素三彩瓷器的部分。

这一部分的杂釉彩、素三彩瓷器,系指不能归于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颜色釉瓷器等大类的高、低温彩、釉瓷器。基本都是两色釉、彩瓷器,如白地酱彩、白地绿彩、白地矾红彩、白地黄彩、黄地紫彩、黄地矾红彩、黄地绿彩瓷等。其中的绝大多数品种在明初洪武、永乐、宣德时期已有烧造,成化时期延续。这些瓷器均需至少两次入窑焙烧而成,即先烧高温釉、彩,再烧低温釉、彩。

弘治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杂釉彩瓷器见有白地酱彩、白地绿彩、白地矾红彩、白地黄彩、孔雀绿地洒蓝彩、红绿彩瓷等。
 

白地酱彩锥拱折枝花果纹盘 明弘治(高5厘米 口径25.3厘米 足径16厘米)

2000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无釉。内、外酱彩装饰。纹饰均先经过锥拱。内底酱彩单圈内绘折枝栀子花纹,内壁绘四枝折枝花果纹,分别为石榴、柿子、葡萄、莲花。外壁饰缠枝花卉纹,近口沿处、圈足外墙各画一道弦线。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酱彩瓷器最早出现于宣德朝,施透明釉后,先剔除拟装饰纹饰部分的透明釉,并锥拱纹饰的细部,再填以含氧化铁的酱彩,经高温还原气氛一次烧成,烧成后呈酱褐色,具有剪纸贴花般装饰效果。

弘治朝还烧造分别使用白地青花、黄地青花等不同技法装饰同样纹饰的盘,形成别样的装饰效果。
 

白地酱彩锥拱折枝花果纹盘 明弘治(高5.2厘米 口径26厘米 足径15.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无釉。内、外酱彩装饰。纹饰均先经过锥拱。内壁饰折枝花果纹四组,内底饰折枝花纹。外壁饰缠枝花纹。内底、圈足外墙、内外近口沿处均画单弦线。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上面两件白地酱彩锥拱折枝花果纹盘,一件是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一件是故宫博物院藏的,出土的为碎片拼成,无论呈色还是图案呈现均敌不过故宫博物院藏的这件传世的完整品,可见是当时没有烧制成功而人为砸毁了的。因为酱彩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高温彩,若没有烧制出酱彩的颜色,不带红色,那就是不成功的。下面展出的两件《白地矾红彩五鱼纹盘》也是如此,故宫博物院藏的这件明显色彩鲜艳匀称,而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这件颜色晦暗,显然是并未烧制成功。
 

白地酱彩锥拱折枝花果纹盘 明弘治(高5.2厘米 口径26厘米 足径15.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无釉。内、外酱彩装饰。纹饰均先经过锥拱。内壁饰折枝花果纹四组,内底饰折枝花纹。外壁饰缠枝花纹。内底、圈足外墙、内外近口沿处均画单弦线。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白地酱彩四鱼纹盘 明弘治(高4.4厘米 口径20.5厘米 足径12.3厘米)

2004年江西省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盘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外壁采用剔釉露胎首发装饰四条鱼,四条鱼呈逆时针方向首尾相连,然后填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酱彩,入窑经高温焙烧而成,无款识。

下面展出的几件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盘、碗和碎片,都采用了“锥拱”这一技艺,锥拱是景德镇烧瓷的一个术语,也叫划花,意思就是用锥子尖拱出来的图案。白底绿彩带锥拱的盘碗是从成化开始烧制的,后代都有烧制,但最漂亮的就是弘治时期的,绿的浓淡把握其实特别难,唯弘治时期的绿彩浓淡适中、最恰到好处,看着视觉宜人、让人觉得很舒服。
 

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盘 明弘治(高4.4厘米 口径19.9厘米 足径12.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微内敛。内、外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装饰。内底饰一条五爪龙并衬以云纹,外壁饰两条五爪龙,并衬以锥拱海水纹。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盘 明弘治(高4厘米 口径20.8厘米 足径1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盘撇口、尖圆唇、浅弧壁、圈足。胎体较薄。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无釉。内壁近口沿处画青花双弦线,内底青花双圈内锥拱一腾龙,昂首、张口、探足、五爪,四轴衬以云纹,龙和云纹均以绿彩填涂。外壁近口沿处绘青花四瓣花和五瓣花相间的边饰,腹部锥拱首尾相接的四条腾龙,龙均昂首、张口、探足、五爪,四轴衬以云纹,近足处锥拱海水江崖纹,龙身及云朵填涂绿彩。圈足外墙画青花双弦线。足端无釉,露白色胎体。此盘釉上绿彩发色略淡,釉下锥拱线条流畅,体现出弘治朝御窑瓷器制作工艺之复杂和所具有的较高等级的装饰规制。
 

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碗(残片) 明弘治(残长13.3厘米 足径7.2厘米)

200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碗上半部残缺。根据故宫博物院藏完整器(图版50)推断,其造型应为撇口、深弧壁、圈足。内底绿彩双圈内锥拱一条五爪龙纹,再以低温绿釉填涂,周围衬以云纹。外壁锥拱并填绿彩的纹饰应为两条五爪龙,并衬以锥拱海水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白地绿龙是明代中晚期与窑瓷器上较为流行的装饰,白釉衬托瓜皮绿色纹饰,鲜明醒目,装饰效果较好。
 

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碗(残片) 明弘治 高4.2厘米

200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无釉。内壁近口沿处和内底均画绿彩弦线一道,内底饰绿彩锥拱云龙纹。外壁近口沿处和圈足外墙均画绿彩弦线一道,腹部饰绿彩锥拱海水龙纹。
 

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碗 明弘治(高7.2厘米 口径16.3厘米 足径6.9厘米)

故宫博物馆藏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内敛。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无釉。内底和外壁均饰以绿彩锥拱云龙纹。内底饰一条五爪龙和三朵云,外壁饰两条五爪龙,衬以锥拱海水纹。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明代御窑的瓷器烧制也有很多创新,很讲究色彩的搭配,例如白地绿、白地酱、孔雀绿地洒蓝、黄地绿、红地绿、黄地紫等都属于杂釉彩的一种,下面介绍的这件里黄釉外孔雀绿地洒蓝锥拱云龙纹盘,在故宫并没有传世的完整的。
 

里黄釉外孔雀绿地洒蓝锥拱云龙纹盘 明弘治(高3.8厘米 口径15厘米 足径8.8厘米)

江西省景德镇市公安局移交,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外壁以孔雀绿釉为地,锥拱两条行龙收尾相接于云纹之间,纹饰内填以洒蓝釉。内壁施黄釉,素面无纹,口沿处因釉薄而呈色稍淡。圈足略高,足墙微内敛。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此盘同时施孔雀绿釉、洒蓝釉、黄釉三种单色釉,不见于传世品。
 

白地黄彩云龙纹盘 明弘治、民国加彩(高4.5厘米 口径21.2厘米 足径12.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盘敞口、浅弧壁、塌底、圈足。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无釉。内、外均以黄彩装饰。内底绘一云龙戏珠纹,外壁绘二龙戏珠纹。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此盘做工精致、黄彩明艳,从色彩与画法上看,龙纹描画线条僵硬,不够生动,不是明弘治时期龙纹的特征。结合胎、釉特征分析,此盘应是民国时期利用弘治白釉盘加绘黄彩而成,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白地黄彩云龙纹盘外壁龙纹局部特写

再来个局部特写图细看,首先龙身的黄色与弘治时期的黄色有所不同,其次龙的画法也不同,比如弘治时期画龙的眼睛基本都是一个圈,里面点一个点儿。但是这件盘子上的龙连眼睛上的睫毛都画出来了,弘治时期是不这么画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