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辽代丧葬文化
辽代契丹贵族重厚葬,入葬时大都使用了特别丰厚而又考究的葬服,包括衣袍、冠帽、璎珞、面具、网络、靴鞋、腰带、配饰、衾被、枕头等等。金属面具和网络是葬服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研究契丹人习俗的宝贵资料。
根据目前已知的考古文献资料,出土金属面具的辽墓约30座,出土面具近40面。面具一般是按照死者生前容貌制作,有性别和年龄之分,质地不同,反映出墓主人身份的差别,已知出现最早且规格最高的是公元1018年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的两件金质面具。旅顺博物馆共收藏10件辽代面具,其出土地赤峰、朝阳、锦州等都在辽上京道和中京道行政区划范围之内,无疑是遵从辽代的丧葬风俗制作而成。
辽代早期的面具在各方面还不完善,制作粗糙且没有定制,如陈国公主与驸马的面具,双目圆睁,面带锤花,面具周围钻出一周密密的小孔用以和网络相连接,连缀的孔眼和起伏的金属丝影响面具的外表形象。辽代晚期面具制作逐渐规范化,采用模制,固定为闭目,大多数在面具两个耳朵的上下侧各钻一对小孔,整体上更加美观自然。馆藏面具均属于辽代晚期。
16.银质面具(图16)
残长19.4、宽19.8厘米
椭圆形脸,额顶残缺,面颊肥胖,小眼,眉毛与眼睫毛线条清晰可见。蒜头鼻,上唇及下腭部胡须浓密,双耳向外伸张。耳部及面颊两侧有对称的圆孔。该面具扁平且薄,上有锤花,系利用单纯锤鍱工艺制成,从面部特征来看应是一位老年契丹贵族。
辽代贵厚葬,兴宗曾于重熙十一年十二月诏令禁厚葬,而次年又对诏令加以修改,明确规定:“诏世选宰相、节度使族属及身为节度使之家,许葬用银器……”。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可知,出土银面具的墓葬规模一般较大,因此墓主人的身份也应不低,或许其正在诏令准用银器者的范围内。
17.铜质面具(图17)
长22.6、宽21厘米。
脸形清瘦,额头宽阔,鼻部隆起,小口小眼,双眼微闭,眼与嘴部开缝整齐,目视下方,神态温婉沉静。整个面具无孔洞,背面有锦附着,从其特征来看应为女性。面部规整,起伏自然,系用整体模具锤鍱而成。这种借用模具成型的工艺应比单纯锤鍱成型的要晚。
18.铜丝网络之手脚套(图18)
手套长19、脚套长22厘米
所谓网络,即是用铜丝或银丝编缀成的葬服,由头、胸背、左右臂、左右手、左右腿、左右足6个部分组合而成。网络皆因人而制,与尸体的各个部位紧密结合,编织丝线纵横交织,整齐规则,形似一副锁子铠甲。
有辽一代对民族融合、北方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历史进程的进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大多数封建王朝一样,在统治后期,随着封建化的完成及封建化程度的继续加深,社会阶级关系不断发生变化,贫富分化日益加剧,契丹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也日趋严重。统治阶层的腐败加剧了社会矛盾,各种武装起义和斗争不断,其中不堪忍受契丹贵族奴役和压迫的女真人奋勇反抗,在完颜阿古打的领导下于1115年建立金政权。名噪一时的契丹王朝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四.金代政治经济
金代同辽代一样,都兴起于北方地区。因地域、环境及文明程度的关系,早期女真人及其先世一直以渔猎为主,兼有农业。10世纪后半期,生女真完颜部定居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侧,发展农业生产,掌握了冶铁技术,逐渐强大起来。
金建国后,随着经济、军事的发展,疆域不断扩大,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东北到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今俄罗斯库页岛),北到外兴安岭(今俄罗斯远东地区),西北到蒙古国,西以河套、陕西横山、甘肃东部和西夏交界,南到秦岭、淮河与南宋对峙。
金朝作为女真族所建立的新兴征服王朝,其遗留下来的部落制度性质浓厚,初期采取贵族合议的勃极烈制度,后逐渐由二元政治走向单一汉官制度,使金朝的政治机制得以精简而强大。军事方面实行军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千夫长的猛安,百夫长的谋克,合称猛安谋克,其成员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兵农合一的制度。
19.行军万户之印(图19)
印面长、宽5.5厘米
长方柱状钮,顶端有“上”字,高2.6厘米,重485克。印文九叠篆。万户是金代武官,金初地位很高,在《金史》记有:“切闻国初取天下,元帅而下唯有万户,所统军士不下数万人”。金末,万户权势逐渐削减。
20.提控所印(图20)
印面长、宽6.5厘米
长方柱状钮,高3.4厘米,顶端有“上字”,重610克。印文九叠篆。金代在文武官职中皆设有提控官职,是属于提辖控制总领之官吏。金末由于战事频繁,招兵扩编军队,滥设提控等武官,所以流传下来的此类印较多。
21. 家都钵谋克之印(图21)
印面长、宽6厘米
长方形柱状钮,高3 . 7厘米,顶端有“上”字,重7 0 0克。印文九叠篆。印背右侧阴刻“大定九年八月”,左侧阴刻“少府监造”,左边阴刻“系梅里猛安下”,上边阴刻“鏁家都钵谋克之印”。
以上可见,金代官印多为方形印面, 长方形柱状钮, 钮上端多刻有“上”字,以示用印方向。印文绝大多数采用汉文九叠篆。印的背面、侧面多刻有楷书年号、印面文字和铸造机构等内容,这是金代官印的显著特点之一。
五.金代文化生活
金代器物风格质朴、注重实用,彰显了北方民族豪迈的性情,同时又因受中原文化影响,与之呈现出某种趋同性。金代瓷器的釉色品种、烧造工艺和装饰手法具有一定民族风格,同时也较好地继承了宋瓷的优秀传统。金代铜镜纹饰丰富、制作精美,既创造出本民族特色的铜镜,又出现了许多仿汉、唐、宋镜。在镜子边缘多有官府检验时的刻款,是研究其流行时代、使用地区、政权结构及社会生活等的珍贵资料。
22.白釉褐花四系罐(图22)
口径8.1、腹径42、高50厘米
敞口、短颈、溜肩,长圆腹,腹部下收,颈部四系。肩部二周弦纹,上腹部绘制花草几何纹,线条随意自然,下腹部施褐彩。金代早期瓷器中的瓶、壶、罐等多配有双系、三系或四系耳,这种便于悬挂提拿的造型特征,很可能与女真民族早期的游牧渔猎生活有关。
23.双鱼镜(图23)
径20.1厘米
双鱼镜是金镜艺术水平和独特风格的代表。该镜纹饰采用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双鱼环钮首尾相接,布满整个画面,身躯肥腴,鼓腮吐水,周围水流翻滚。女真人世居“白山黑水”间,黑水就是指今天的松花江,该地盛产淡水鱼,尤以鲤鱼为盛。鱼同“余”音,象征富贵有余,也像征着子孙繁衍,随着唐代科举制的推广和完备,“鲤鱼跳龙门”的说法更是家喻户晓,深得民心。
24.四童攀花镜(图24)
径11.65厘米
童子镜为金代铜镜艺术的又一独创。此件镜八角形缘,缘内弧与镜面弦纹之间饰一圈蝴蝶纹。镜子主题纹饰为四童攀花,四童绕钮而列,或躺或卧,抚枝弄花。童子面容圆润,体态健壮,衬托出热闹、安定、祥和的气氛。
25.柳毅传书短柄镜(图25)
径9.9厘米
人物故事是金代铜镜纹饰一个重要题材。镜子的主题纹饰向我们展示了柳毅救助龙王的女儿,最后与她结为夫妻这个故事。金代铜镜该类题材内容广泛,类似的还有犀牛望月、牛郎织女等。
26.煌丕昌天海舶镜(图26)
径17厘米
八出菱花形缘。镜钮下方一艘船,桅杆高耸,顶挂风标。船头三人,一人持剑,船尾两人把舵。周围波涛汹涌,水中有鱼、龙出没,其中船正前方一龙吻部大张,肢爪伸展。该画面表现的是春秋时期“次非斩蛟”的故事,借此表现女真民族的勇猛精神。镜上铸有“煌丕昌天”铭文,表达了人们向天祈福免灾的愿望。
27.金代面具(图27)
通长18、宽11.45厘米
面形修长,表面鎏金,头有椎髻,额上三道刻纹以示皱纹,核桃形眼睛,鼻部隆起且底部宽平,两耳平直略呈长方形,耳垂部位有圆孔,嘴巴张开呈“口”字型,舌头和牙齿外露,下腭有髭须。面具较小,从其与人面的比例来看,不能直接罩于面上,可能作镇墓之用。
六.金代完颜娄室墓出土品
完颜娄室墓位于长春市东10余公里的石碑岭,是较重要的金代遗存之一。完颜娄室,字斡里衍,是大金开国功臣,女真族著名将领,在灭辽战争中,屡建战功,曾为黄龙府万户,后俘获辽天祚帝,可谓战功显赫,生前多次受到金最高统治者的奖赏。公元1130年(金天会八年)病死于军旅之中,公元1146年(金皇统六年)被追封为莘王,后改谥金源郡王。死后归葬于济州之东南奥吉里,即今日石碑岭。
1912年日本人挖掘此墓,未留下科学的考古发掘报告。据旅顺博物馆最后一任日本馆长岛田贞彦《关于满洲吉林省石碑岭发现的金代遗物》记载,当时共挖掘出32件文物,主要是金、银和玉质的饰品,归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所有,1936年2月26日寄存于旅顺博物馆。由于历史变迁,我馆现收藏12件该墓出土文物。
28.白玉荷花冠饰(图28)
长4.3、宽4、厚0.6厘米
一对,大小形状相同,近似正方形。由和田白玉制成,以镂雕及阴线刻相结合的技法,雕刻出盛开的莲花、含苞欲放的花蕾、舒展的荷叶、卷曲缠绕的茎蔓及莲子,寓动于静。
29.白玉狮形饰品(图29)
通长4.1、高2.9厘米
运用立体圆雕技法雕刻而成。狮子方头翘尾,双耳突出,鼻微上翘,前肢撑地,后肢弯曲呈蹲卧状,身体浑圆,小巧可爱。寥寥几笔刻划出鬃毛、嘴、眼等部位,刀法简练粗犷。背至底部有一穿孔,为系绳佩带之用。
30.银网冠(图30)
直径16.9、高7.6厘米
以银丝编织而成,呈扁圆形网状。冠顶为一小圆满环,银丝较粗,以此圆环为中心,用细银丝编织,口部以银片包裹一周。此冠与北京房山区金陵遗址出土的金丝冠相似,其冠顶部海棠花饰,四周编成网络形,是皇后冠饰中起支撑定型的骨架部分,用来缝制在丝织品内,轮廓成冠状。
31.荷叶形石饰品(图31)
长近4厘米
一对,大小形制相似。利用褐色石料雕刻而成。正面中间部位有一圆形叶心,周围以深浅不一的阴线雕刻出荷叶的叶脉。背面扁平,无纹,无穿孔,应为某种用具上的镶嵌物。
《辽金文物展》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民风民俗等方面诠示了1000年前生活在北方的契丹、女真的民族文化、地域风采和文明历程。虽然在有限的展览空间内不能面面俱到,但从中可以管窥辽、金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风采。展览以歌颂中华民族大家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宗旨,是集观赏性、知识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展览。观众直观辽金历史,感受到北方民族固有的文化特色,同时也领略到其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和共同发展的辉煌一面。
参考书目:
①《中国东北史》,佟冬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
② 《辽代历史与考古》, 项春松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③《陈国公主墓》,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
④《宋辽陶瓷鉴定》,铁源主编,华龄出版社。
⑤《契丹政治史稿》,陈述著,人民出版社。
⑥《金源文物图集》,鲍海春、王禹浪主编,哈尔滨出版社。
⑦《白山·黑水·海东青——纪念金中都建都8 6 0周年特展》图录,首都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