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工艺品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工艺品 > 正文
走进神秘而斑斓的藏羌织绣世界
发布时间:2016-08-26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收藏

到现在,羌族部分地区仍保留着这样一种传统民俗:小伙子只要同姑娘恋爱,就要穿上姑娘所赠的亲手挑绣的“云云鞋”,鞋子就是双方的定情信物。羌族姑娘在出嫁头天的“花夜”,还要唱一连串古老的情歌。

“云云鞋”一针一线里面满满都是期待,满满都是情义。藏族和羌族的姑娘们在绣“云云鞋”时,想象着未来心爱的人,想象着自己身穿最漂亮的礼服,戴上最美的头帕出嫁的样子,不经意之间就羞红了脸。时间就这么安静祥和地过了上千年,杨华珍也是其中一个。

不过杨华珍说自己同母亲、外婆学针线,常常都不按照规定的针法套路来,喜欢打破规律性,自创针法。在她16岁时,就因为手艺出众,常被长辈夸赞,并在当地小有名气。20岁出头的杨华珍就掌握了祖辈留下的技艺。如今杨华珍与藏羌织绣相伴了数十个年头,比起别的藏羌女人,杨华珍却为这门古老的手艺付出了更多心血。这一切,除了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冲击,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些传统的手艺以外,更大的打击来自一场令人哀痛的自然灾害。

3 大地震之后的手艺自救

2008年的汶川地震,震动全川,摇撼全国,在瞬间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整个四川地区的羌族人口瞬间减少了。当时杨华珍还是《阿坝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当时她正在工作的路上,地震突然到来,她成为没有被滚落的山石掩埋的幸运者。但是,身边有人已经血流不止,看到那样的场景,她感觉有心无力。

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看着很多藏羌同胞失去了家园,杨华珍痛心不已,她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不久之后,她就向《阿坝日报》交了退休报告,并于2008年8月牵头成立了阿坝州藏族传统编织、挑花刺绣协会和羌绣协会。就这样,她放下相机,拿起绣花针,带领当地的妇女靠手艺生产自救。她觉得,这样既可以让她们赚钱,把原来生活中的消遣变成今后谋生的手段,也希望让藏羌文化及藏羌织绣工艺得到延续。

当年,她带着10多位羌族、藏族老大姐走出大山,来到了四川省会成都。“那些老姐姐们都是第一次走出大山,很多人连怎么过马路都还不知道。”她们在成都租了个几百块钱一个月的房子,吃住都在一起,自己做点绣品就拿出来卖。这段时期,杨华珍遇到了很多困难,吃不起饭是常态。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就因为当年自己的这份选择和坚持,使藏羌织绣被很多人接受并认可,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2009年5月12日,“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杨华珍在成都文殊坊成立了“藏羌绣苑”(现为藏羌文化博物馆),将之作为保护和传承藏羌织绣的基地。2011年10月,她又在汶川县映秀镇设立了“中国汶川藏羌绣传习所”,开辟了“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村合作社”的传承模式,带领着大批乡亲们靠着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改善生活。

如今,走进位于成都的藏羌织绣博物馆,只见这里的装修颇具民族风情,几个羌族姑娘正靠着窗边低头刺绣,神态恬静而安详。博物馆一楼是藏羌织绣产品的展示售卖场地,杨华珍早已意识到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必须与现代潮流相结合才能得到发扬与传承。因此,这里的藏羌织绣产品已不再是单纯的手帕、头巾和“云云鞋”,而是兼具传统民俗特色和现代设计感的藏羌织绣绣品。这里有诸如桌旗、杯垫、鼠标垫、披肩、提包之类的家居、服饰用品,还有很多水墨山水画一般的绣品。这些都是杨华珍的作品,她借用汉族的三角针法和乱针绣技法,将阿坝地区的美丽山水、草原、藏寨的人文风情表现得立体又生动。

博物馆的二楼收藏了数百件和藏羌织绣有关的藏品。藏品里有古老而齐全的藏羌织绣图案、织绣成品、古籍经典、织绣用品、棉麻丝绸及毛纺织品等,这些都是杨华珍费尽心力从家乡收集起来的。她说这是藏羌织绣的宝库,她时常在这里获得创作的灵感。

4 社会变迁之下的跨界之路

对于杨华珍来说,她的灵感源头就是她的家乡阿坝州,她的全部作品都立足于家乡的人文风情。她喜欢收藏与藏族、羌族文化相关的东西,比如唐卡、服饰、绣品、用具……直到现在,杨华珍也常回老家去采风,到寺庙、农舍、牧场去寻找创作素材。

现在,杨华珍除了对嘉绒藏族编织、挑花刺绣的技艺进行了整理外,同时还将盘金绣、扎绣等技艺进行发扬,并充分运用于藏族唐卡画的绣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杨华珍研发的盘金绣唐卡风格典雅,有一种独特的神秘感。近几年来,由她组织创作的两幅高21米、宽15米的巨幅唐卡——《释迦牟尼讲经说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以及一幅高9米、宽7米的《五部文殊菩萨》,在近几届成都非遗节上陆续亮相,都获得了最高奖项。

据她介绍,早些年间,四川藏区缺少制作刺绣唐卡的蚕丝线,大多数藏族妇女虽然会绣一些生活用品,但唐卡绣制却如一种世外武功,是一套独特的训练体系。刺绣用的针相当于画师手中的画笔,刺绣用的彩丝线相当于画师调色盘里的色彩,而各种针法在起落针时留在面料上的针迹,又相当于画笔在画布上留下的笔触。画家随意的一笔,需要刺绣工艺师穿引千次才能完成,可谓“一笔千线”。同样尺寸和复杂程度的唐卡,刺绣所用的时间是手绘唐卡所需时间的数倍。不过嘉绒藏族居住区域与汉族接近,再加之临近四大名绣之一“蜀绣”发祥地成都,所以嘉绒藏族对于唐卡的刺绣工艺掌握相对比较娴熟。藏羌织绣唐卡虽没苏绣唐卡精细,但还是有其独有的价值和特色。

除了研发盘金绣唐卡,藏羌织绣还通过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向着时尚跨界发展。2014年11月12日,在上海,藏羌织绣保护项目与某化妆品的跨界合作正式发布。杨华珍为该品牌的特色产品特别设计了两款具有深远寓意的藏羌织绣图案 ——“source of life(生命之源)”与“external youth(青春不朽)”,分别刻制在瓶身包装上。藏羌织绣的这次跨界合作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碰撞,是一次传统与时尚结合的尝试。杨华珍将大山深处云朵上藏羌族妇女美丽而朴素的能量,带进了都市日常生活的审美中。

“藏羌织绣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以刺绣的方式,把独特的文化表达出来,我们所刺绣的图案都是反映我们的生活,技艺只是我们的一个媒介,表达的图案和内容才是我们创作的灵魂。”正如杨华珍所说,一切的手艺只是手段,而创作的灵魂才是传承之道。

她相信,藏羌织绣不仅蕴含着每一个藏羌姑娘生活的理想,还能表达更多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为此,她一直奉行着“传承过去,走向未来”的坚定信念,让藏羌织绣这一朵民族文化的奇葩绽放得更加灿烂夺目。

风物辞典

藏羌织绣是“嘉绒藏族编、挑花刺绣”和“羌绣工艺”的合称,是在继承古代少数民族挑花刺绣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主要分布在四川甘孜阿坝一带。刺绣的针法除多采用挑花外,尚有纳花、纤花、链子扣和平绣等几种,题材大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植物中的花草、瓜果,动物中的鹿、狮、兔、虫、鱼、飞禽以及人物等等。2011年5月23日,藏羌织绣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