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市场乱象丛生,赝品丑闻层出不穷的话题并不新鲜
新闻提示:连日来,北京师范大学接受校友邱季端6000件古瓷器捐赠中或有大量赝品的消息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而捐赠者的代理律师钱卫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句“捐赠行为没有义务去鉴定真伪”的回应,更是将这一事件推到了风口浪尖,本来不算新鲜事的“文物鉴定”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如今,中国收藏爱好者超过7000万人,收藏爱好者们不惜砸下重金,只求“淘”到真宝贝。但文物到底是真品还是赝品?很少人能看出门道,更多的人选择依靠专家鉴定。在一些鉴宝节目中,收藏者兴致勃勃捧来的“宝贝”,经鉴定90%以上是赝品。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文物”大都有鉴定机构或专家开出的真品鉴定书。那么,这些鉴定证书都是从何而来的呢?文玩鉴定究竟藏着哪些猫腻?
质疑 “6000件瓷器”捐赠风波
7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校友邱季端将他的6000件陶瓷藏品捐赠给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在发布会上,校方介绍,这些藏品包括了从两汉魏晋到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窑口的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精品,不过活动当天并没有见到这批古陶瓷。不少专家根据此前流传出的邱季端藏品照片质疑这批瓷器为假。而北师大宣布将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中国古陶瓷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院并任命邱季端为首任馆长及院长的消息,更使这次事件迅速由圈内发酵到圈外。
8月1日,本报记者先后采访了多位西安文玩界的藏家和圈内公认的瓷器鉴定专家,大家共同的看法是:邱季瑞捐赠的这批瓷器即便不能马上断定为假货,至少也存在严重的质疑。大量的圈内人或者订阅号也是各种讥讽:“淘回来的国宝”“又一个国宝帮事件”“网上曝出的邱大藏家以往的收藏,基本都是九块九包邮的那种”“6000件是什么概念。我大概查了一下,今年春拍,中国古代瓷器,苏富比大概拍了100件左右,佳士得拍了100多件,中国嘉德拍了不到200件,北京保利也是100多件,北京匡时也是100件左右。这么几家拍瓷器的大拍行,总共加起来拍了600件。我们就算这位大藏家把整个市场买去,他也得买十年,才能买够6000件。”
对于网上流传的邱季端藏瓷器照片,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许勇翔在接受采访时评价说:“我可以开门见山地说,这不是真的,我一般不说人家东西是真的假的,但是这个东西年份很浅。”国家文物局下属的《中国文物报》也发表署名文章,称“赝品入藏博物馆,必将损害历史的真实性,遗祸无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5级博士生刘昕鹏也向学校方面递交了一封公开信,希望学校就邱季端捐赠中国古陶瓷藏品一事进行专项调查。面对质疑,8月2日,捐赠者邱季端在媒体上刊文对质疑进行了回应,称“质疑者没有见到捐赠实物,仅凭猜测和网上流传的几张照片就妄下结论,这是非常草率的”,并提出“我想先挑出60件藏品”请质疑者过目。
探访 只要肯花钱就能弄到鉴定证书
6年前,北京商人谢根荣找人制成“金缕玉衣”,被故宫博物院5名顶级鉴定专家评估成“值24亿元”,谢根荣用这一纸估价说明,骗银行放出7亿贷款,最终5.4亿元打了水漂;5年前,一套“汉代黄玉梳妆台及玉凳”在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一场拍卖会上拍出2亿多元天价,成为当年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不久,江苏邳州一玉雕作坊老板出面,承认这套玉器是他和手下工人参照明代老件仿造而成。。。。。。
古玩市场乱象丛生,赝品丑闻层出不穷的话题并不新鲜。如今,中国收藏爱好者超过7000万人,在一些鉴宝节目中,收藏者兴致勃勃捧来的“宝贝”,经鉴定90%以上是赝品。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文物”大都有鉴定机构或专家开出的真品鉴定书。
“高仿出明代的证书?没问题,估计最低得3000多块钱。”在西安八仙宮古玩市场,记者看到很多店里都在出售瓷器,价格大都在千元以上,不过大部分老板坦言,自己卖的其实都是仿制品。虽然是仿品,可当记者提出想要鉴定证书时,不少老板都表示这事“好商量,能弄成”。一家古玩店的老板向记者承诺:“证书都是我们内部人自己搞的,都是知名度高的鉴定专家,这不存在什么其它问题,没有后顾之忧。”
瓷器大都是高仿品,价格却在千元以上 在古玩收藏界有这样一句话:黄金有价玉无价。说的就是玉石是天然形成,价值往往无法估算。在连日来的调查采访中记者发现,在西安古玩收藏市场上,经营玉器的店铺占据了大多数。8月6日,在位于兴善寺西街的一处古玩市场,记者以定做玉器礼品为由走进一家店铺。“你们这些玉器有没有鉴定证书啊?”听到有生意找上门,趴在电脑前打游戏的店主来了精神,“有有有,每个都有和田玉证书,咱们都在正规的地方做证书,其实只要肯花钱,其它一些料加工成玉器后都可以开和田玉的鉴定证书。”
记者还发现,出售鉴定证书的生意甚至做到了网上。记者打开淘宝网输入鉴定证书后,竟然能搜到几百个宝贝,这些证书不仅标明了文玩的种类,甚至还有编号和专家的签名。“我们公司主要做私下交易与鉴定的,我们是考古仪器鉴定,能鉴定真假,藏品年代情况,只要鉴定是真品,我们帮您卖,不成交不收任何费用。”浏览西安一家拍卖公司的网站时,屏幕上立即弹出了一个对话窗口,对方以咨询师的身份一再要求记者留下联系方式,并称他们是正规的交易平台,方式比较灵活,没有前期费用,成交后收取7%的佣金。
“很多打着收购、私下交易、展览、拍卖等招牌的文化公司,都在骗取鉴定费,展览费,拍卖前期费用等。”在西安收藏行当摸爬滚打近20年的资深玩家梁学军坦言,这些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基本的古玩常识都没有,更不用谈鉴别能力了!这些业务员拿了公司的底薪,就到外面揽业务,为公司挣钱,为自己挣提成。现实中找不到文玩人,就在公司的网站上布网,下鱼饵,挂鱼钩,来到古玩网站发不符合事实的帖子,吹嘘公司实力如何好,客户如何多等,他们的广告信息基本无真实的,愚昧到自己的网站宣传的实物都是赝品。
难题 市场活跃法规缺位
“在现实中,一些所谓的收藏家协会、鉴赏家协会以及各种纸质、视频媒体,都在开展鉴宝业务,甚至有人几乎什么都不懂,也能挂起大招牌,自封为著名鉴定师、专家,在古玩城摆起地摊为人鉴宝。一件在收藏品市场上以不到800元价格出售的铜器,在一家鉴定机构经仪器分析检测后认定为‘汉代真品’,而这家鉴定机构从2009年以来已经鉴定出三四千件‘真品’。”在西安文玩界颇有影响的徐先生告诉记者,有的团体拉大旗作虎皮,用别人的名字支撑门面,比如聘请两位顾问、专家,每月支付几百元的顾问费。这些团体看起来好像很正规,事实上骗人的事也不少。
文物鉴定的混乱局面引起了文物界专家学者的担忧。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会长谭德睿说:“文物鉴定是一门涉及知识面相当广的学问,像青铜器鉴定就需要对其历史背景、器形、纹饰、铭文、制作技术等有系统认知。我研究青铜器30多年,只能从技术层面辨认青铜器,还称不上青铜器鉴定专家,但是现在有些人学识不足却以专家自居,甚至跨专业越俎代庖,甚至利用科学仪器行欺骗之术,这既败坏了科学技术之良好名声,又给鉴定界增添了混乱。一些所谓鉴定机构也随意开具证书,从中牟利。”
近年来,我国古玩市场活跃,而相应的收藏法、鉴定法和行政法规缺失。虽有拍卖法,但法条粗糙,与现实不符甚至相悖。整个古玩界不知法、不讲法、不守法,有失控的危险。很多人并不具备对艺术品进行鉴别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在文物鉴定方面的知识更为欠缺。在这种情况下,鉴定证书就是给艺术品验明正身的凭证。现在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民间性质的鉴定机构大量存在,犯罪分子往往利用这些鉴定机构的证书实施诈骗。受害者在上当受骗后再找有关机构时,才发现这些机构的鉴定细则中有一条:出具鉴定书仅为学术观点,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对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证书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给一些投机者可乘之机。
呼吁 文物鉴定实行终身问责制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没有专门规范鉴定市场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专门监管鉴定市场的行政部门。各地的鉴定机构,有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开的,有博物馆开的,有拍卖公司开的,还有个人开的,良莠不齐。在利益面前,鉴定如同纸片乱飞。所以,拍卖市场上有着“不保真”行规,买了假的只能自己“认栽”。
“这种混乱局面的根源是长期以来这一行业无法可依,现在许多文物和艺术品鉴定机构只是在工商或者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国家《文物保护法》及《<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对这些机构的鉴定资质都没有要求,因此,其鉴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就难以保障。”令资深玩家徐先生感到无奈的还有,不但成立、注册无法可依,文物和艺术品鉴定机构的运作同样也得不到法律规范。
“目前的文物鉴定市场并没有单独的主管部门,而是涉及工商、文物局、消协等多个部门。多头管理的结果,就是谁也管不了、谁也管不好,而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是没有颁发专业鉴定资格证明的部门。”业内人士呼吁,行业主管部门强化管理职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刚性机制已势在必行。制定专门的文物鉴定法,对鉴定部门、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的程序、鉴定失误的赔偿等作出规定,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必须对鉴定部门和鉴定专家实行终身问责制度。
欣慰的是,为了推进市场持续、健康、和谐发展与繁荣,去年4月,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与中国检验检疫学会正式签订了《关于共同完成国家文物艺术品国家标准的合作协议》,并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组建了国家艺术品质量溯源体系国家标准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会长王炳新称,文物艺术品既然进入市场,那么其作为交易对象就一定回避不了标准问题,其他商品不仅有标准,还有相应的售后服务。“我们不赞成拍卖不保真、不为消费者负责及损害消费者利益等方面的行为,为了促进文物艺术品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不仅要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还应建立良好的市场服务体系。”建立文物艺术品国家标准意义重大,不仅是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迫切需求,也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记者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