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工艺品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工艺品 > 正文
银锭盛行数百年 鉴赏价值受关注
发布时间:2016-08-02 文章来源:泉州晚报
分享到:    收藏

长6厘米、重180克的明代纹银

长6厘米、重180克的明代纹银

由福建省收藏家协会顾问陈昌明主讲的银锭知识讲座日前在泉州举办,该讲座由泉州钱币学会主办。陈昌明介绍了银锭的流通历史以及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

陈昌明表示,银锭作为货币流通的历史悠久。自东汉以来黄金逐步退出流通,而盛行白银。银锭成为古代基础货币之一。隋唐以前称“银铤”、“银饼”、“银笏”,一般是长方条形、饼形和船形,主要用于大额支付和储藏。宋金时期称“银锭”,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元代时称“元宝”,这时元宝一词含有“元朝之宝” 的意思,此后“元宝”成了各式银锭的统称。到了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银锭在中国盛行了数百年,直至1933年“废两改元”才退出流通领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金银一直是国家控制的特种货币,受到严格管理。195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制定下发了《金银管理暂行办法草案》,冻结民 间金银买卖,明确规定国内的金银买卖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管理。2000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白银的统购统销,不再办理白银的收购配售,至 此白银市场全面开放。银锭是中国特有的货币形态,是中国银两制的载体,在近代货币制度中居核心地位,是中华货币文化中的瑰宝。近几年来银锭日益受到关注, 银锭的鉴赏对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