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工艺品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工艺品 > 正文
璧是汉代最常见的玉礼器
发布时间:2016-04-26 文章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分享到:    收藏

原料

汉朝大规模从新疆引进玉料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汉使到达西域后,发现鄯善、于阗、沙车等国普遍出产优质玉石,“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汉朝自此开始大规模地从新疆引进玉料,这为汉朝玉衣的制作和使用提供了充分保障,也是汉武帝以后葬玉使用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西汉前期大型墓葬中出土的玉器数量相当可观,制作这些玉器的玉料一部分采自于诸侯国境内的玉料产地,另一部分则从玉石产地引进,其中和阗玉占了相当比例。诸侯国获得玉料的主要途径有二:一是在本国境内开采,二是通过贸易获得。

随着中央朝廷统治力量的加强,对外经济往来被中央朝廷所垄断,诸侯国从异域输入玉料的渠道被切断,制作玉衣所需的玉料只能就地取材,所以这一时期出现了用大理石或汉白玉等其它材质来制作玉衣的现象。

工具

砣机的出现宣告玉器工艺诞生

我国古代治玉使用的主要是旋转性工具——砣具,据《天工开物·珠玉》篇载:“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 这里记载的即是明清两代琢玉匠人所使用的琢玉机,又名“水凳”,其主要原理是利用铁制砣具的旋转加上解玉沙的摩擦对玉器进行切割琢磨。

文物研究专家杨伯达先生根据这一现象,结合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玉器上复杂的花样纹饰,指出这些玉器都是用原始的石砣机制作的,并据此提出砣机的出现使玉器从石器制作工艺中最终脱离出来,宣告了真正意义上的玉器工艺诞生。

小知识

汉玉“游丝工”

汉玉“游丝工”,亦称作“游丝刻”、“游丝毛雕”或“游丝白描”,顾名思义是指以一类细若游丝的阴刻线表现玉器纹饰形构特征的治玉技法。迄今为止,尚未发 现汉代文献中有关“游丝工”的记载,目前所知对汉代“游丝工”的描述,最早见于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卷14《燕闲清赏笺·论古玉器》:“汉人琢磨,妙在双 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要确认一件汉玉的阴线刻雕琢技法为“游丝工”,则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线条琢磨为“双钩碾法”、形构为“双钩阴刻线”;阴刻线细如发丝呈弧曲状,婉转流畅;线条雕刻精整清晰、疏密均匀,无交接断续之处或阻滞拥塞痕迹。

耿建军,出生于1965年2月,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研究员,具有考古领队资质,参加过狮子山、驮蓝山、卧牛山等大型楚王陵墓的发掘,在两汉考古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发表论文及发掘报告30余篇。现为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任。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