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工艺品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工艺品 > 正文
握瑜怀玉撰新编
发布时间:2016-04-05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收藏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史上,尊贵的美玉与贵重的黄金,是何时被先民组合到一起,来形容高贵绝伦的帝王地位和奢华之极的贵族生活的?这个问题如今大概已难考证得很清楚了。但通过被固化为诸如玉振金声、金科玉律、金枝玉叶,诸如金口玉音、金马玉堂、金镶玉裹,乃至于精金良玉、锵金鸣玉、酌金馔玉等语境极为丰富的成语词汇,不难见出中国士大夫阶层对于社会最上层阶级生活的无限向往。

《礼记·学记》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中国古人心目中的美玉,主要是指以和田玉为精英代表的软玉,而“以玉事神”的巫风,则开启了中国玉器文化的原始篇章。由于玉能通神,它象征着尊贵,体现着高雅,标志着纯洁,有时还是族群和平与友好往来的载体,因而相比之下,“黄金有价玉无价”,为世俗所宝贵的黄金只得屈尊于美玉之下。管子、孔子对玉器内涵所作的“九德”“十德”之类人文性解析,又大大地提升了其价值。作为美德的载体,玉升华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和精神支柱。以君子为楷模的男子须“比德于玉”,大家闺秀则要“守身如玉”的古训,以及世代中国人多以缤纷的玉和玉器之名来命名自己的下一代,都是这种文化心理在民间的生动体现。为系统总结和继承弘扬中国玉器文化,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博物院研究员陆建芳以七年之力,主编完成了12卷本的《中国玉器通史》。

2000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的演讲中,曾明确肯定了借助玉器本身和玉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来看中国文化发展的规律”的急迫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考古界轻视玉器研究的现象”。然而,虽然喜爱玉器、研究玉器的人很多,却缺乏系统性、学术性的玉器通史著作。为此,陆建芳开始了研究和思考,并依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基础,从2007年开始着手《中国玉器通史》的编写。

陆建芳和他的撰述团队通过反复研讨,将《中国玉器通史》依次划分为新石器时代北、南方卷,夏、商代卷,周代、战国时期卷,秦、汉代卷,三国、两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元代卷,明代卷和清代卷,并以《中国古代玉器材料研究》为附卷,各卷均随文插入有关的精美图片,全书共达数千幅之多。总揽全书,无论是图文主体,还是版式设计,都令人有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感。

陆建芳认为,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乎为帝王、贵族阶层所垄断的“美玉”“礼玉”“德玉”“吉玉”和宋代以来日渐世俗化的“民玉”和“福玉”六个阶段。因此,他所致力的,是一部以历代人工雕琢和流传的玉器作为叙述对象的专题文化史,是叙述了中国玉器史与考古发现以至玉器文化发生、发展、发达的通史,其知识性、学理性不言而喻。以往,玉器类著述多为玉器收藏家写作成书。陆建芳的团队则以中青年考古工作者和玉器专家为主,从而得以从考古学者的视角来全面盘点我国各历史时期的传世玉器和近现代考古新发现,并结合文献史料的有关记载,努力展示出一个动态的中国玉器文化发展轨迹。

太平积黄金,盛世赏美玉。在中国内地和海外华人收藏热不断升温的时尚中,《中国玉器通史》对于玉器文化收藏者和玉文化爱好者来说,具有权威指南和鉴赏图录的实用性。如陆建芳所说:“玉文化是物化的士大夫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当今之世,传统文化正在回归,蕴含‘君子之德,中庸之道’的玉文化一定会在今后得到弘扬和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