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工艺品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工艺品 > 正文
巧手 巧思 蛋壳变身艺术品
发布时间:2016-01-07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    收藏

资料配图来自网络

在成都锦里一个不足2平米的小摊位前,一位头戴鸭舌帽,身着棉麻服饰的中年女士,透过老花镜片,在半块蛋壳上,时而蘸墨勾描,时而用颜料皴擦点染, 不多时,一丛翠竹栩栩如生的出现在蛋壳上,周围的游客个个赞不绝口。这位摊主就是四川省民间艺术“蛋壳工艺”优秀传承人、四川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陶蓉。

继承传统 自创半面蛋壳画

相传,蛋壳画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当初盘古便孕育在一个巨大的鸡蛋中。而后,《管子》也曾经记载它曰“雕卵然 ,后沦之”。众所周知,传统的蛋壳画是在整个蛋壳上作一幅全景画,或者镂空制作成为蛋壳微雕工艺品。

陶蓉的作品与传统的蛋壳画不同,除了镂空的的作品采用整个蛋壳外,其余大都是用半面蛋壳绘制作品。均匀将蛋切开,在半面蛋壳上绘画,雕刻、甚至是写微书,已成为陶蓉的“独门绝技”。

说起这个“独门绝技”,陶蓉便打开了话匣子。“一个蛋壳画需要360度转动才能看到,作为一件陈设欣赏很不方便。”有一天在创作中,她突然冒出 一个想法,若是能在半面蛋壳上作画就好了。晚上回到家,陶蓉立刻动手,利用各种“神器”切割鸡蛋。她为了使整个蛋壳均匀剖开,她一次,又一次练习,左手无 数次被刀划伤,至今手上都留有刀痕。“一晚上,切烂了几筲箕蛋,老公问我好久才能赚回鸡蛋钱。”陶蓉不顾老公的责备,一心切蛋,功夫不负有闲人,终于一刀 成功。她也开创了半面蛋壳作画的新形式。

坚持作画 开启人生新航标“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吧。”陶蓉告诉记者,1986年,她从新疆艺术学校油画专业毕业,在广告装饰公司上班期间,经常画一些作品请别人帮忙 卖。1990年公司解散后,还与先生开过餐馆。“每天过着切菜、洗碗、端盘子,算账、收钱的日子,始终心有不甘。”陶蓉笑着回忆道,老公和亲朋经常“冷言 冷语”,认为她“眼高手低”、“不务正业”。也曾赌气烧了画笔,可心中始终放下,事后又买回工具继续画。

一次偶然在电视上看到日本彩蛋受到启发,陶蓉凭着自己的美术功底,尝试着在蛋壳上画一些花草。直到1998年,一位做蝴蝶工艺品的朋友看到她的 蛋壳画后,拿去文化公园去卖。当时的工资才三五百元,一个蛋壳画居然卖到十元钱,这让陶蓉看到蛋壳画未来的曙光。那年年末,她和老公还一起到青羊宫的灯会 摆摊。“当时一个蛋壳卖到120元。”

2005是陶蓉艺术生涯的转机之年,那一年她开始在锦里有了一个摊位;那一年她被评为四川省“第五届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在那一年,她受邀前往法国参加展出,在艺术之都巴黎,蛋壳画被抢购一空;那一年,很多热爱艺术的人士纷纷邀约她的作品……

注重品牌 希望能成功申请“非遗”

成为大师的陶蓉,深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传统的保护之余,需要创新。20多年来,她不仅从传统地整个蛋壳作画到半面蛋壳绘画,而且从绘画发展到绣花;不仅绘制大众的人物、脸谱、山水、花鸟作品外,而且设计卡通形象;不仅制作红蛋,而且还微雕不足1毫米宽的小字。

“外国人对中国的民间工艺非常感兴趣。”2008年在瑞士日内瓦,陶蓉的一幅蛋壳画竟然卖到300多欧元。随着创作的不断更新,作品愈加精美, 受到越来越受中外游客的青睐。朋友都建议陶蓉广招徒弟,扩大经营规模,可她始终没有那么做。陶蓉说,蛋壳画一般需要一气呵成,往往需要几小时一动不动地, 还经常熬夜到天明。她希望找真正喜欢蛋壳画,又能吃苦的传承人,将其发扬光大。

“如果能成功申请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话,那么蛋壳画就会有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这个多年的梦想,陶蓉说会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直到成功的那一日。

(文章来源:成都日报本报记者 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