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随时代的“泥人张”
“泥人张”自清代道光年间由民间艺人张明山始创后代代相传,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在每一代的传承中都会出现不同的题材。“第一代张明山以人物肖像为主,他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得到了天津百姓的认同;第二代,张玉亭、张华堂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主要表现的是下层民众的生活,如《吹糖人》、《钟馗嫁妹》等;第三代,我的父亲张景祜,1950年调到北京,先后工作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其间他已经逐步吸收外来文化,形成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所处的环境不同了,他的审美追求也不一样了,他不仅仅追求题材的变化,所用的艺术材料也在变化,上世纪50年代,他利用泥人张技法和陶瓷工艺结合,做了二十多件反映《红楼梦》、《水浒》故事的釉上彩陶瓷作品,当时外交部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张锠介绍。
《庚娘》
张锠在父亲张景祜的直接传授下,一开始就对泥土有着很深的情结。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泥塑班学习,1979年,又考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雕塑研究生,跟随郑可、何燕明两位教授学习。“两位先生都在总结东西方浮雕艺术的基础上,注重吸收古代青铜和传统石雕、砖雕、木雕等民族民间艺术中的雕塑艺术构图、艺术语言、艺术技巧,同时兼收并蓄地将西方写实技法融入其中。”如今谈起跟随两位老师的学习,张锠深感获益匪浅。
对于“泥人张”题材的追求,张锠不但要继承还得融入现今社会,他的作品取材不再是单纯的四大名著、肖像、人物或者民俗生活,更多的则是关注社会,反映新人、新事、新风貌。在中央民族学院学习的时候,因为要做54个少数民族的作品,张锠深入生活,考察了三十几个民族地区,积累了很多的生活素材,也为之后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的“泥人张”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丝绸之路》(局部)
“泥人张的传承需要当随时代,这样的艺术才有生命活力。由于时间在变化,当代泥人张的题材也在不断拓宽,不仅仅是反映传统题材,还要反映现实题材。”张锠告诉雅昌艺术网。比如近年创作的《丝绸之路》,就是一组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在已有的构思基础上,又经过新的设计。采取组雕三段式构图,分出、进与中心的交换三部分。作品运用夸张概括的造型和装饰性的色彩语言,生动地表现出丝路交流与沟通的文化内涵。造型高低、疏密富于变化;色彩在冷暖、纯度、明度、补色对比中求丰富。”
“泥人张”的当代艺术风格
“泥人张”从第一代开始,艺术风格分别是“静中求动、动中求变、科学求变”,其实根据创作者的性格不同,也会不自觉地反映到作品中。而张锠不仅继承了“泥人张”彩塑艺术精华,还借鉴了国内外的艺术形式,形成了造型夸张简洁,形色统一的现代装饰风格。“如今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所以当代‘泥人张’要追求单纯、简洁。不过单纯不等于简单,而是利用简洁的对比方法,让形和色形成同一种感觉上的丰富。同样造型、颜色上也运行各种对比方法。在概括简单的基础上,让作品有一种装饰性,这就是当代‘泥人张’艺术形式的追求。”张锠告诉雅昌艺术网。
《断桥》
张锠所强调的装饰性并非装饰功能,“装饰性是一种审美,一种艺术形式,是在限定的空间中利用点、线、面、色等形式语言和法则进行有序组合,这个形具有装饰性,强调的是装饰语言,而色彩同样强调装饰语言,与传统繁复的色彩不一样,强调单纯和简洁,强调大的色调,冷暖对比以及明度、纯度和面积的对比,利用对比求得丰富的变化。”比如《断桥》这件作品,表现的是千年白蛇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张锠将直线、纵线和曲线进行有序组合,将白素贞、小青和许仙三个人物组合在一个限定的长方形的构图空间,追求一种简洁的造型和表现方式。
《生死牌》
同时,张锠的创作又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和艺术营养,比如曾经创作的一件作品《生死牌》,作品取材于新编古装戏《生死牌》,以椭圆形的适形构图,将三个人物进行有意味的组合,形成实空间和虚空间的对比变化,并强化动势的力度与情节的深度,省略某些细节,使衣纹趋于平面化,裙褶采用阴刻线形方法,增强线的流畅性,单纯并富于装饰性。色彩采用青紫色系,浑然一体。形与色的和谐组合创造了意蕴无尽的想象空间。“这件作品的造型,我吸收了摩尔的《空间论》,强调实与虚的空间关系,三个人物组合成椭圆形的动态,也是吸收了摩尔的语言。”
《聊斋故事系列-宦娘》
《聊斋故事系列-宦娘》(局部)
老“泥人张”大部分以泥的材料为主,自然干燥以后经过打磨进行描绘,再上颜色。而张锠创作的聊斋系列作品,用传统“泥人张”的技法创作,同时吸收民间和外来艺术的精华,融入现代审美观念,使其从真实细腻到简洁夸张,从写实到写意,逐渐形成现代装饰性的艺术风格。“《聊斋故事系列-宦娘》这件作品,塑造方法上是用传统‘泥人张’的技法,如先头后身,先上后下的表现技巧,但是我吸收了现代雕塑的表现语言,加入了背景设计,以适形的构图方式,将人物、植物、飞禽组合于圆形空间中,强调藏与露,隐与现,比如‘犹抱琵琶’,没有完全露出来,强调含蓄,而色彩则吸收了日本三山的衫山宁、高山辰厷、东山魁夷三位艺术家的绘画风格,我尤其喜欢东山魁夷有关森林的画作,看上去非常幽静,所以我的整个作品中森林这部分强调兰绿色调,给人幽静、深沉的感觉,而莺歌燕舞的小鸟吸收了彩陶文化的纹样,整个作品是一个蓝色系的冷色调,而中间的那三个人物是采用橘红色,形成冷暖与补色对比,再经细腻地描绘纹饰,于是显现了既清雅又热烈的艺术氛围,从而烘托出主体人物历经艰辛、磨难,最终收获幸福与美好的结局。整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分析研究,为我所用,以形成富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这是时代使命和责任。”张锠表示。
从案头陈设走向城市空间
“泥人张”彩塑一直都是案头陈设的工艺品,而张锠则将这门艺术推向一个更大的平台,将架上的彩塑作品拓展进入了城市公共空间,赋予了作品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与自然环境、景观园林相互映衬,让得于民的“泥人张”而今还于民。
张锠的探索,首先是材料的延伸。张锠把前辈们根本不曾使用的陶瓷、玻璃钢、不锈钢、铸铜以及各种石材应用到创作中。他还将泥塑烧制成低温陶,并着以丙烯颜色,使得作品的强度提高了,同时也给作品“穿上了各色服装”,让其更加经久耐看,易于保存,不易褪色。在新的理念指导下,他的铸铜作品《钢人铁马》、石雕作品《孟姜女》、喷铜作品《园丁》、彩雕作品《山村女教师》、彩塑作品《老舵工》都记录他继承创新的实践轨迹。
雕塑系列《双凤朝阳》
“老话讲‘做啥像啥’,泥人张这门技艺得名于民,现在要还于民。老技艺做到每个阶段都要有创新变化。过去的泥人张都是放在台子上或者柜子上的小型的雕塑,而现在那么多的环境空间,那么多的城市雕塑,泥人张为什么不能参与呢?”
坐落在马鞍山市钢铁公司大门前的大型主题性铸铜雕塑《钢人铁马》,就是90年代初张锠先生将“泥人张”传统表现手法和现代装饰性手法综合运用于城市环境的一次成功实验。“作品的基础部分以马鞍山钢铁公司为国争光制作出的‘H’钢为造型,在上方塑造了一位骑着骏马、高举钢钎奋勇向前的炼钢工人形象。整个造型气势宏大,动感强烈,表现了改革大潮中钢铁工人的精神气质,书写了钢铁事业高速发展、腾飞猛进的新篇章。”
《盛世中华世博龙》
“在学习过程中,我的导师告诉我小到首饰设计,大到城市雕塑都要让这门技艺有所展示。延伸泥人张的空间,使得它的表现力和影响力更拓展了。”2010年创作的《盛世中华世博龙》高300公分,作品采用铸铁、金、玻璃钢等综合材料创制,手绘色彩。作品运用中华龙文化元素与人有机组构于实、虚二形并到式构图中,龙身以段式相接形式可无限延长,观者可以在其下方祝签上留下祝语,成为一件互动性很强的艺术品。作品主体人物以黑、白、黄三种肤色的儿童,代表世界的未来与希望,坐骑为虎,意喻主办时间为中国生肖虎年。支撑物为天坛变体高浮雕,代表参展者的地域为首都北京。该作品容凝中国传统生肖文化和吉祥文化,并承载所有参与者的祝愿而被永远铭记于历史中。“这件作品既用了泥人张的技法,同时吸收了民间艺术和当代艺术的语言,因此说时代的变化,泥人张应该有一个大的概念,不仅仅是放在架子上,必须是用泥做的,彩塑的概念是很宽泛的,包括传统和当代,同时大的公共环境和各种艺术材料与形式的空间,泥人张的立体造型都应该参与。”
从“家族”到“院校”的传承之变
据张锠介绍,之前泥人张的传承是具有“家族密技性”的,甚至还有“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不过从张锠的父亲开始,为了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跳出了家庭门槛,进入社会,招收外姓徒弟,开班授课。1981年,张锠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彩塑艺术”,他将“泥人张”彩塑艺术进行总结,形成了科学、严谨、系统的教学体系。“我教授的课就是《彩塑》,是清华100个精品课程之一。主要分为传统与现代两大块,课时为八周。首先有一套科学严谨的教材,比如彩塑的历史沿革、彩塑的艺术风格等等,第三部分是艺术实践,涉及塑与绘两部分以及艺术表现。其内容包括艺术构思、艺术构图、艺术概括与夸张、艺术技巧与语言等。”
《聂小倩》
张锠将“泥人张”传承下来的技艺以及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为口诀,如“三不”:衣不伤体,衣不肿脸,衣不鱼刺。张锠的彩塑课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每一课结束我都要亲自示范,给同学现场做一个泥塑,用传统的泥人张技法从头做到身体,让同学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比例、结构、体积。每次示范完传统的,还有一个装饰变化的,变形的。如何夸张变化,强调哪些东西,如何变得可爱、有趣,这是我们追求的。”
如今的“泥人张”在本家族已经发展到第六代,张锠也在培养自己的小孙子对泥塑的兴趣,而从学院体系和“大泥人张”的概念来看,“泥人张”的徒弟们已经遍布全国乃至世界,“我的一位日本的研究生,现在在日本从事工艺行业。”张锠老师的多位学生如今在北京的各大高校,都已经是该学科的带头人,继续传承“泥人张”技艺及其精神,今天“泥人张”的发展,正如郭沫若先生曾在1963年首届“泥人张”彩塑展上题诗所言:“用泥造人首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