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工艺品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工艺品 > 正文
各种奇葩的古代名砚欣赏
发布时间:2015-07-23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分享到:    收藏

二十世纪上半叶 陈端友制笋形端砚

这方端砚的砚身为一段纵向剖开的毛笋(又称毛竹笋),艺术构思与瓜形端砚相似,笋的表面自上而下琢出层层迭迭布满直条纹的笋壳和逐渐粗壮的侧芽,笋壳已有剥损,露出部分鲜嫩的笋体;圆而突起的侧芽已招虫蛀,蛀洞妙化为不规则的砚堂,砚堂的四周顺势凹下以为蓄墨。砚背为毛笋的剖面,由于不似竹根般坚实,故剖面干净利落,前端是层状的笋壳,竹节同向弯曲,由上而下渐次疏落,与砚面呼应。砚的后侧有“端友手制”阳文篆书方印。而木制砚盒也与砚台完全相 称,为一个圆雕毛笋。

陈端友(1892-1959),名介,字介持,江苏常熟王市人。少时在扬州问古斋碑帖店为学徒,其师张太平是苏州雕刻碑帖和石砚的行家。1912年 随师迁至上海,后参加了“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其砚雕技法结合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写实主义艺术的表现方法,作品形神兼备。陈端友制砚中,再现真实的自然生物与摹写古物是其一生的追求,刀下的松蕈、甜瓜、竹节、螺蛳,无不活灵活现,洋溢着自然的勃勃生机,摹刻的古鼎古镜也是逼真肖形。陈端友极其擅长把 握自然物体的细微之处,被锯后竹节的糙面、锈蚀残破的古钱、池塘戏水的九龟等等,一块块顽石在他的刀下演化成灵物。写实肖形、情趣盎然,确立了海派砚雕的 风格,对后世砚雕影响巨大。

然而,对陈端友的雕刻工艺,也历来有争议:有人认为,他的砚台完全仿照自然,没有思考,工匠气息太重。但在华慈祥眼中,陈端友也并非亦步亦趋于前人,而是有自己的制作思路。“因为在他之前,从未有制砚家将砚台制作地如此惟妙惟肖。同时,他制作砚台的精细程度也是很值得人们学习的。”华慈祥说道。

二十世纪下半叶 陈端友制九龟荷叶形端砚

在这方面砚台上,陈端友将他的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据华慈祥介绍,在1922年到1959年的37年间,他一直随身带着这方砚台,有灵感了便刻上几刀。但直至去世,都没能够完工。

砚正背面雕刻一幅九龟戏荷塘图景,周边以重迭密布的荷叶将其融合成统一的造型整体。在布局上,中间的大块空间既作为池塘,又是磨墨的砚堂,同时,空疏的池塘与砚边交相错杂的荷叶对比,显得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构思十分巧妙。在残荷败叶间有九龟出没,龟或从荷下探出龟首;或潜至叶底,祇在水面露出细细的龟尾。给静谧的荷塘带有无限的生机。

更值得惊叹的是:瘿木砚盒。砚盒极似乌龟,龟首、龟足内缩,龟背已琢出龟甲,某些龟甲已刻纹样,但因陈端友去世,余下的工艺就延宕下来。在砚盒内部,陈端友甚至还刻出了乌龟骨骼的形状,可见这位制砚大师对完全“写实”技艺的追求。

 

上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