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工艺品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工艺品 > 正文
唯美的景德镇陶瓷
发布时间:2015-01-26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分享到:    收藏
    景德镇陶瓷“始于汉世”,东汉约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五代时的景德镇以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对于宋、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景德镇陶瓷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称,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

景德镇青花陶瓷大缸
明代正统青花龙纹大缸

   
    宋代时期,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元代时期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类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青花玲珑瓷。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现代发展

  宝瓷林生产的粉彩轧道瓷时间推移到了新世纪,景德镇陶瓷也经历了从国有十大瓷厂到民营企业的转变。景德镇地区的陶瓷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新的阶段,陶瓷企业越来越多并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并且形成了“术业有专攻”的态势,一些在烧成难度很大工艺如高温颜色釉、粉彩轧道工艺等也有企业把它们又重新的发扬光大。比如景德镇的景德缘陶瓷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尽心尽力去发扬中国陶瓷传统文化的企业。他们经过努力终于实现了对高温色釉、粉彩轧道等工艺的继承和发扬。

景德镇现代陶瓷
现代陶瓷


    大龙缸,即形制巨大的瓷缸,因其通身绘画龙纹装饰而得名,它是封建帝王专用之物。早在明朝洪武时,景德镇御窑厂就烧制成了这种大龙缸,到宣德时,镇内烧造龙缸的专窑已增至32座。大龙缸和薄如蝉翼的薄胎瓷一样,被称为古代景德镇瓷工的惊人之作。

  既然明代御厂有那么多的龙缸窑,可见龙缸应属于当时宫廷内必不可少的日用器。但是,除了北京郊区定陵地宫中供有大龙缸,装上香油作为“长明灯”使用外,其它不见确凿的龙缸使用记录。其实,大龙缸以及绘上了其他图案的大瓷缸是供皇宫和上层社会消防灭火的一种储水器。更多的时候,大龙缸被闲置,成了事实上的大鱼缸。大龙缸结实耐用,因此在宫廷中用来储存粮、油、水都很适宜。

  龙缸制作工艺复杂。现代景德镇复制一口径100厘米、高80厘米的龙缸,大约要用瓷泥500余公斤。寻常器具拉坯,一位师傅可独立完成。可是大龙缸的拉坯师傅要3到5位。还要先做成4段缸坯,最后将4段缸坯镶接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件完整的大缸。嘉庆时期,昌南蓝浦的《景德镇陶录》中记载:一口大龙缸,要用整整19天时间才能烧制成。而且,御窑厂对龙缸、花瓶类的瓷器挑选极严,上交宫廷的“百不得五”,其余的全部砸碎。

  因为烧造大龙缸,明代的一名督陶官曾被愤怒的景德镇窑工赶走,一名普通的窑工被奉为神仙。景德镇瓷工祭拜的一位神叫风火仙师。这位神原本是一个真实的人,名叫童宾,明代万历年间的浮梁里村人。他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亡,遂投师学艺,在御窑厂做工。万历二十七年,御窑厂奉旨烧造青花大龙缸,久烧不成。当时是一个名叫潘相的宦官监理景德镇窑务,监督烧造大龙缸。潘相假天子之命,对陶工、窑户进行“例外苛索”,动辄鞭挞甚至杀害窑工,瓷工处境十分凄苦。随着烧造期限的临近,潘相更是变本加厉,陶民随时都有性命之忧。窑工童宾看到同伴们的困苦,非常愤慨,纵身跳入窑内,赴火而亡,以示抗议。同窑的瓷工悲痛万分,决心烧好窑内瓷器,以此表达对童宾的哀悼。后来开窑一看,大龙缸果然烧造成功。童宾之死,激起了全体瓷业工人的义愤,最终导致民变,全镇工匠群起焚烧了御器厂的厂房。此举吓坏了潘相,这位督陶官只好偷偷地溜走。在瓷业工人的强烈要求下,朝廷为平民怨,缓和局势,不得不在御器厂的东侧修建“佑陶灵祠”,为童宾立祠,并敕封童宾为风火仙师。

景德镇陶瓷
现代陶瓷

  现今大龙缸在拍卖会上,动辄以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价格成交。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件仿制精美的青花海水翼龙缸,就曾以30万港元在香港拍卖成功,可见就是大龙缸的仿品也能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大龙缸的烧造成本有多高呢?明代御窑厂曾经估价,大样瓷缸,每件估银五十八两八钱,二样瓷缸,每件估银五十两。而当时官窑瓷器的平均成本,只有白银一两。民间烧造千余件小型瓷器所用的松柴约八九十杠,烧造大龙缸窑要多用四五十杠。

景德镇陶瓷
现代陶瓷

 

  明朝米价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购大米两石。明代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公斤。按现在大米均价每公斤3.5元计算,一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660.8元。那么一口大龙缸的成本为38855元。明朝的正七品县官俸禄为一年四十五两白银。假如这位县官一年不吃不喝,还要去借上别人的五两银子,才能买到一口二样瓷缸。有这么高的“身价”,大龙缸作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