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孝午作品《进化》。供图
澳大利亚国立海事博物馆于2018年12月1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新展览“鲨鱼与人类”。此展览以环保为主题,来自中国、新加坡、德国、奥地利和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的30多名艺术家为保护鲨鱼而团结在一起,参展作品包括大型室内和室外装置、摄影、绘画、素描、行为艺术、诗歌、影像和雕塑。
各国艺术家透过多种艺术形式,探讨鲨鱼保护、海洋保育及鱼翅产品的有害需求。其中,中国知名雕塑家高孝午的“再生”系列作品《进化》,在展览中备受关注。
高孝午1976年生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早期代表作有《标准时代》《城市梦想》《我们这一代》,近年有《软暴力》《出入》《再生》等系列作品。他的雕塑作品在40多个国家展出,曾荣获胡润艺术榜当代艺术特别贡献奖、首届新加坡国际华人文化周“文化与艺术大使”荣誉称号等。
不甘只做“菜雕”
与高孝午聊天总是充满笑声。说话时,他两颊的笑肌慢慢提高,两眼弯成月牙,然后慢慢把笑容收拾起来,还原成一张沉静、低调、略带几分肃穆的脸。这被他人称之为“高氏幽默”。
高孝午1976年生于福建三明大田县。供图
1995年,高孝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1999年,他的毕业创作《草原雄鹰》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这次美展是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重大活动之一,是当时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纵观历届全国美展,学生作品能够入选的为数不多,实属不易。
大学毕业之后的4年,高孝午在厦门承接城市雕塑、装饰等相关项目,一直在做只图工艺不讲艺术的“菜雕”,并以此为生。
显然,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他想过,终有一天必将远行,去寻找能实现他梦想的地方,将自己的事业从工艺提升到艺术,让作品从直观的形式美深入到社会关怀层面。“说白了,就是让艺术梦想更‘崇高’些。”高孝午说。
从上大学起,高孝午共在厦门生活了8年半。他比其他地区的艺术家,更早接触到社会的急速转型。艰辛拼搏的生活体验,刺激着他对周遭环境形成了敏感的观察力,压力、困顿等内心感觉也成为他追求艺术创作的原动力。
2003年,高孝午离开了厦门,来到北京。
在厦门火车站,他和3位助理大包小包扛着拎着,“破破烂烂”的形象一进站就引起了车站工作人员的注意。“人家过来检查,结果我们带的行李超重,被罚了400多块钱。”回忆起当年的事,高孝午感慨万千,“最可惜的是,到北京下车时,把专门带来做雕塑的油泥,还有以前作品的大幅设计图纸落在了火车上。”
作品《再生:鹿》。供图
幸运之神还是眷顾了他。中央美术学院(微博)雕塑系吕品昌教授看了他的作品后,让他不必参加笔试、面试,直接进入雕塑研究院的一个进修班学习。
“对我来说,技术上自认为没必要非到美院再学一次,但在思想、理念上,这里恰恰给了我最想要的,是一种认知水平的提升,更是一种成熟的跨越。”高孝午说。
《标准时代》一雕成名
从厦门移居北京,是高孝午艺术人生的转折点。200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他,像许多从外地涌向北京的艺术家一样,必须面对严峻的生存考验。
高孝午总是面带笑容,处处与人为善。他的幽默喜感,不只是流露在脸上,更是贯穿于他的所有作品。2004年,他的系列作品《标准时代》创作完成——上班族的青年男女以低三下四的鞠躬和卑躬屈膝的标准化机械式微笑,来体现标准化的服务。
评论家这样解读他的作品:从工业革命的物质产品标准化,上升到电子革命的人类行为标准化,标准服务意识扩散全球。
《标准时代》与观众见面后不久,一名女孩找到高孝午,表达自己母亲有意收藏该系列的作品。女孩说,有一次,她和母亲看到一个保洁阿姨正在展馆擦拭雕塑,一边擦,一边对着这些“鞠躬小人”笑,那一幕打动了她们。
听闻其中的故事,高孝午心里暖暖的,这是他第一件被人收藏的作品。
《标准时代》是高孝午被公众熟识的“成名之作”,他也由此进入了当代雕塑的核心区,受到艺术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正当成功之门慢慢打开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是,紧接而来的竟然是一场铺天盖地被大量盗版的“仿冒大难”。
从2004年《标准时代》诞生以来,各式各样肆无忌惮的模仿和盗版,从中国沿海一路造假到各个角落,甚至到了东南亚和欧洲。这些各式各样的伪作,不论是从量或覆盖面而言,都已经远远盖过了原作。这也间接说明了,高孝午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受欢迎程度在当时是极高的。
唤醒思念的情怀
高孝午自小生长在生态美好的乡村,敦实淳朴是他的文化地理背景。在家乡的淳朴自然之风与都市的纷扰躁动之间,高孝午寻找到了自我调和的支点。数十年来,他一直秉持“当下即是”的观点,在艺术上实践“凡人艺术”。
“唤醒最初的自然”是这几年来高孝午“再生”系列作品意义的内核所系。“再生”作品多以自然界的飞潜动植为主题形象,以诗意、宁静的形态,通过夸张、隐喻等手法表现自然界的异化幻生,通过“再生”幻化出来的美丽,唤醒人类对最初自然的梦想与憧憬。
2015年,权威机构胡润百富特邀高孝午携“再生”首批作品在新加坡全球首次发布,这充分体现了高氏风格和艺术理念被这个时代所接受,也是其作品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的体现。
高孝午作品《再生:鱼》。供图
同年7月,瑞士驻华大使邀请高孝午在大使馆举办“再生”中国首展,庆祝瑞中建交65周年。活动中,作品在给宾客们带来一场美妙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当下社会的关注、批判和反思。
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评价说,在他来中国前就已熟知并且喜欢高孝午的作品,他的作品拥有有趣的形象,却又让人深思,其所携带的本土性和创造力是无法比拟的。
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大型“再生——高孝午个展”在厦门展出,这是高孝午13年后与厦门阔别重逢的见面礼。高孝午在厦门整整待了8年半,他对厦门有着深厚的情感。始终关心故乡的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厦门环境变化的关怀,并以“厦门环境”元素融入展览。
“对个人情感而言,也表达着对逝去的日子‘不可再生’的纪念。”高孝午说,回到家乡办个展,以此来诠释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对那片故土魂牵梦萦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