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雕刻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雕刻 > 正文
丁敬的篆刻
发布时间:1970-01-01 文章来源:
分享到:    收藏

    清代乾隆年间,约距今250年左右,浙派篆刻崛起于中国印坛。丁敬作为领军人物,以他“思离群”求变的艺术思想,以他刚劲、高古、质朴清新的创作风格,身体力行,追求“有个性”的汉印,振聋发聩,一扫时弊陋习,吹起了向篆刻艺术新高峰攀登的号角。

    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钝丁、砚林、砚叟、龙泓山人等,浙江钱塘人。家住江干候潮门外。少小家贫,靠父亲卖酒为生计,没有能读多少书,但他并没有自甘沉困,年龄稍长即矢志向学,折节读书。他读书不是为了仕途,而是踏上了一条涉猎群书,广采博览,从事诗文艺术、金石考证的为学之路。乾隆元年(1736),四十二岁的丁敬由于在诗文书画、金石篆刻各方面造诣修养“时望甚高”,地方当局遂以“博学鸿词”举荐他去应试,他借故推托不就,仍“居市肆卖酒自给”。

[书法天下 okshufa.cn]

    丁敬生性耿介清高,作品不轻易与人,志书说他“非性命之契,不能得其一字也。”“贵人求取刻印,辄吝不肯与。”约在60岁时,邻居失火,殃及其庐,生平珍藏化为灰烬,接着父母及长子相继去世,郁抑无计排遣,与人相处,一不惬意,即借酒骂人,对达官贵人尤甚。致使其晚年陷入“学愈老而家愈贫”的境地。然而对他喜爱的艺术创作,至终亦未辍歇。

    丁敬的篆刻艺术观点,没有系统的成篇文章,散见于他的印章边款和诗文之中。结合他一生的创作实践来对照,他在《论印绝句》中的一首诗,可以作为全面表达他对印学总的主张和宣言,诗曰:“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他认为篆刻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摆脱时代创作环境的局限,敢于“离群”思考,敢于发挥自我个性,艺术才能像岭上白云那样舒卷而无所羁绊,才能有创造,才能前进。所以,唐宋印风在丁敬眼里不是史论所谓“古意凌夷”的糟粕,反而发现了它高妙的地方。唐宋印妙在何处?主要妙在不墨守汉印陈规的勇气和精神,开辟了一片可以自由翱翔的艺术天地。正因为他能这样高瞻远瞩地从创作思想来立论,来体察并付诸创作实践,他才能洞察时弊,才能解决时人所不能解决的症结,才能使他入古出古、入群离群,具备了开宗立派的条件。

     他以超群的卓见和数十年的身体力行,真正把握了秦汉印传统的真谛,从而开创出“有个性的汉印”(罗叔子语)的艺术风格。

   篆刻是文字、书法、雕刻相结合的一门艺术,篆刻艺术形式美的高标准,则要求综合这三者的功力,在印面的方寸之间,把“个中见全、平中求齐、乱中见整、熟中见生、寓巧于拙等多种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创作出一件件美奂美轮的艺术品。汉印中的经典作品,就达到了这个高要求,和秦玺一起成为印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直到今天,还是篆刻艺术入门的宝典和发展的渊源。

    丁敬具备深厚的秦汉印基础,他筑基的厚实,不仅仅是从模仿创作的实践中来,更主要是对秦汉印精神的把握和认知。他在“王德溥印”边款中说:“秦印奇古,汉印尔雅,后人不能作,由其神流韵闲,不可捉摸也。”在“金石契”印款中说:“秦印之结构端严,汉印之朴实浑厚,后人不能摹拟也。”所谓“后人不能作”、“不能摹拟”,不是难在依样画葫芦式的模仿篆刻,而是难在“神韵”难摹,难在化入自己创作时还能否有“神流韵闲”的气息。丁敬抓住了“神韵”这一精髓,提出“人品高、师法古,气韵自生矣。”(“曙峰书画”印款)即气度远大,学养深厚,师古之心法而非古之貌,作品的气势神韵一定会得到。由此可见,丁敬是用“古昔以上谁所宗”的眼光审视秦汉印的本源,举一反三,终于迸发了“古人篆刻思离群”的艺术理念,表现在他的篆刻作品中是追求个性解放的思考,使他能深入到“解得汉人成印处”的秘宝,使他能更广泛地借鉴汉以后各个时代乃至各位篆刻家的长处,从篆刻文字、刀法、印式等方面提出独到的见解并付诸实践,终于创造出一种新的、具有作者个性又深得汉印精神的独特印风——具有个性的印风——浙派印风。这个创造,在中国篆刻发展史上,是划时代的。丁敬以后,只要稍有卓见的篆刻家,莫不从丁敬的篆刻中得到启示。这“具有个性的汉印”,就是丁敬篆刻艺术的特点,也是浙派篆刻艺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