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明在制作泥塑
原标题:让“摔不烂”的凤翔泥塑成为带动发展的“金子”
近日,对于家住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的胡新明来说,可谓双喜临门,一是其本人被评为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二是他的家庭在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表彰大会上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最美家庭”。这“最美家庭”,也是因他们在传承发展凤翔泥塑中,积极帮助其他艺人生产和创业,并为乡村建校、修路等公益事业捐资。
“这都是传统手艺的功劳,是老袓宗给予后人的恩赐。”在荣誉面前,已过天命之年的胡新明谦虚而又认真地表示。六营村的泥塑自明代起就很兴盛,泥塑手艺代代相传。胡新明从小随父母学习制作凤翔泥塑,深感这门老手艺是一个值得挖掘、开发的宝藏,只有潜下心来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让它熠熠生辉。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泥娃娃不是泥,它是个金。”言谈之中,胡新明对凤翔泥塑的感情溢于言表。但真金也有蒙尘时,更何况掉到地上就碎的“金子”。上世纪九十年代,凤翔泥塑遭遇了“寒冬”,当时许多艺人都放弃了泥塑。这里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凤翔泥塑几十年缺乏创新、造型退化等诸多因素。
胡新明至今还记得,尽管一路小心,1988年,他向新加坡出口的8600件泥塑,在上飞机前仍碎了1/5;等运到新加坡后,竟没有一件作品是完整的。不能让易碎的泥塑制品限制了凤翔泥塑的发展和传播,在困难面前,创新是唯一的出路。为此,胡新明开始向专家求教,从各种洋办法和古法中寻求答案。他与家人经过两年多数百次的试验,最终从古代城墙的建造技艺中得到灵感,研制出了“摔不烂”的泥塑作品。后又经过改良,把加入泥塑中的糯米米油全部撇掉,只留下清亮的米汤,解决了白色泥塑阴干后泛油发黑的问题。
“手工艺品代表了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情愫,是不会被工业化制作所取代的。”胡新明认为,传统工艺完全可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但需要手艺人对所从事的手艺有执著的爱和钻研劲。
30多年来,胡新明先后发掘和创作了20多个规格180多个泥塑新品种,对传统泥模具生产制作效率低、成本高、周期短、产品容易变形走样等缺陷进行了改革,用现代石膏模具代替了泥模具,使泥塑生产周期比原来大为缩短,效率大为提高。多年来,他的作品百余次参加国内国际艺术展览会和博览会,荣获了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等荣誉。2008年,胡新明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0年被评为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多年来,胡新明带出徒弟300余人,其中学徒魏红、脂敬萍等都已被评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对传承人每年都有补助,这主要就是用于传授教学。”胡新明表示,不但要把技艺传给徒弟,还要把安身立命的本事传下去,否则无法谋生,对于学生来说传承就成了一句空话。如今,他每一个徒弟的身后都至少有一个作坊甚至公司,或做佛像,或做生肖、八仙等。通过生产性保护,凤翔泥塑及其从业者的路越走越宽。
在村民眼中,胡新民夫妇是一对模范夫妻,除了带徒弟外,他们还热心帮助村民和困难户。比如在扶贫方面,近几年来,胡新明夫妇通过组织贫困户来凤翔泥塑传习所学习,让他们获得立业之本,至今已有100多名待业青年和农民先后在他的帮助下办起了自己的作坊,安置劳动就业岗位380多人。近几年来,凤翔泥塑得到了快速发展。六营村一年仅泥塑产业便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加上马勺脸谱、刺绣等手工艺品及带动的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年产值达到8000多万元。
“2018年,我们计划对外展出不少于10场,并积极组织非遗项目、民间艺术参加对外的旅游、文化评奖。”胡新明表示,作为凤翔泥塑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今后将集中精力把凤翔泥塑这块金字招牌做得更亮,带动民间艺人们一同走出去。“我们已与多个大专院校签订合同,引进专业人才,计划从材质、用途等方面对凤翔泥塑进行专业开发,将泥塑的传统色彩、纹饰和造型等延伸至服装、餐具、壁挂等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上,让更多的民间工艺回归百姓生活,走向国际。”胡新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