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雕刻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雕刻 > 正文
给大藏经“洗澡”
发布时间:2015-07-01 文章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收藏

  

 在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五环外的《清敕修大藏经》修复基地,中国最后一部官刻大藏经正在进行修复。完全修复将需要8到10年的时间,如今修复工作才刚刚开始3年多。

《清敕修大藏经》,一般称之为“大藏经”,是中国保存至今唯一一套木板雕刻的汉文藏经。全书不仅有佛教经典,还收录了元明清历代高僧大德的章疏、论著、语录、史传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和艺术价值。它出生在故宫武英殿,成长在北京的柏林寺,之后辗转在房山的云居寺、十三陵文物库房寄居,最后入藏首都博物馆,这部饱经270余年风霜的《清敕修大藏经》结束了“漂泊”生涯,来到大兴量身定制的文物库房,破旧的经版得以集体“洗澡”除尘,残缺不全的经版也将陆续补全。

两百多年前的经版因为多次付印已经变为黑色,原本的梨木质地已经无法看清,看上去更像是黑色石板。因为经版上有积墨、霉菌、污渍和泥土,所以大藏经保护工作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清洗。清洗时必须遵循文物保护中“不改变原状原则”、“最小干预原则”、“安全性原则”以及“可再操作原则”等基本规则。清洗时既要有效清除积墨,又不能损伤经版的字体。这就是人们最通俗的手法给大藏经“洗澡”。

在大藏经修复现场,除了清洗员外,还有复制工匠利用找到的大藏经底本扫描本,重新雕刻,因为最初的经版已经遗失了,现在只能按照从白塔寺查找到的底本扫描版复制的。完成这样一块版需要大约2到3个月时间,如今能有这门绝技的匠人,在全国也就只有10多位了。在雕刻前,工匠会用浆糊将原图粘在木板上,轻轻拍打留下痕迹,之后再利用20多种各式各样的刀具雕刻。

除了传统的工作步骤,这次保护工程还加入了“数字化”成分。比如每一块经版在清洗修复前后都要经过拍照。每个面都要有照片,残损部分还要放大拍摄。这意味着一块经版至少要留下12张资料图。修版员手工修订复制好的雕刻版;墨印工人,小心翼翼地将毛边纸覆盖在沾了墨的经版上;为在刷印过程中既能保证经版文物的安全又能高质量的完成刷印出版工作,需要制定并实施严格的经版安保措施;设置封闭的刷印工作区,该区的经版管理执行文物库房的管理规定、执行经版移动的安全规定,非刷印人员不得进入刷印区域。

将出版发行《清敕修大藏经》全部是用原版手工刷印完成。在刷印用纸方面,全部使用安徽泾县生产的手工碱性宣纸,宣纸的强度、韧性、吸水性的各项指标均与清初印本大藏经所用纸的化验指标相同。整个装订过程全部为手工操作,分为十一道工序,分别是;裁切、过针、折页、吹配、齐栏、点粘、压力定型、光边,然后是上护板、贴签和装函套,以确保了邦普本大藏经的装帧与乾隆初印本完全一致。这种做法也使作为无形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得到了延续和传承。图/文 豫章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