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建威
汉唐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古迹,成为当时中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中国古代本不以金银为容器,王公贵族们使用的金银器明显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或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境内出土的金银器有些原本就是外来之物,因而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标本。中亚、西亚诸国和欧亚草原游牧民族很早就开始在金银制作工艺方面进行技术交流。单凭器物类型和纹饰,有时很难确定其文化属性。所以那些带有铭文,尤其是带有胡语铭文的金银器文物显得弥足珍贵。
1988年秋,甘肃靖远县北滩乡本山村东街装的一户农民在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了一件有胡语铭文的鎏金银盘。靖远县地处甘肃省中部的黄河东岸,这一带是“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的北道要隘,境内的黄河古渡口至少有五处。从西汉到隋唐,此地中外商旅使者络绎不绝,因此,在这里发现古罗马银盘决不是偶然的。此盘挖掘出土后立即引起了文博界的关注,海内外不少学者对它进行了研究。经鉴定,这是一只属东罗马时代的西方刻铭银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银盘最大径31厘米,高4.9厘米,重3190克,圆形,卷舌,厚壁,圆足,曾鎏金,今已大部分脱落。盘内满饰浮雕花纹。纹饰分为三个区域:外圈饰十六组相互勾连的葡萄卷草纹,培植均匀而有规律,其间栖缀鸟及其他小动物;中间面积较小,呈环带状,内列十二个人头像,头像间饰有鸟及其他动物;中心部分有一直径约9.5厘米微微凸起的圆域,似用银片磨压成高浮雕纹样后镶嵌于盘心,图案为一倚坐于狮豹类猛兽背部的青年男性。他卷发无须,身躯健美,上部裸露,腹下裹巾,巾角反绕双肘后垂于身旁,右手持权杖扛于肩,杖端以松果状物为饰,姿态优雅,神情闲适。所倚坐之猛兽,仰首张嘴,状貌凶狞,颈下鬃毛浓密似狮,而身上遍布圆斑又似豹。圆足内底有属西方系统文字的刻铭。
盘心所饰这位持杖倚兽的青年男子,中外学者大都判断为希腊神话中的迪奥尼索斯。中圈所列的十二个人头像,有人认为是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包括太阳神、月亮神在内的十二神;有人认为是狄奥尼索斯神的眷族。在古代希腊宗教故事中,狄奥尼索斯是象征丰收与植物的自然神,尤以酒神著称。相传他首创了用葡萄酿酒,并把种植葡萄和采集蜂蜜的方法传播到各地去。古希腊热衷于饮酒狂欢,故狄奥尼索斯受到了普遍的敬奉,至今欧美民间非常流行的“狂欢节”即是起源于对迪奥尼索斯的崇拜仪式。在公元前4世纪初的希腊佩拉遗址,发现过一个用马赛克拼成的迪奥尼索斯神像,为一个全裸的青年男子,手持两端有松果状饰物的权杖倚坐在一头花豹上,与银盘上的形象非常相似。
银盘上所刻的文字,有人说是婆罗米文,或卢文,更多的研究者认为是大夏文,系大夏贵霜时代即已采用的希腊字母草写本。此类文字在山西大同市南郊所出大夏八曲银盘上也曾看到过,对铭文的解读,研究者们也见解不一,以研究西域史和中西文化交流见长的学者林梅村先生,认为此铭文是说明银盘价格的,可以解释为“价值四百九十金币”。
关于银盘的年代,甘肃省博物馆定为东罗马时代,即公元4-5世纪,约相当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东罗马帝国前期与中国保持友好往来,据《魏书》记载,东罗马帝国曾三次派使团访问过北魏。也许这只银盘就是当时东罗马使者遗留在黄河古渡的贡品,也可能是那个时代西方商旅携带的交换物。日本学者石渡美江把此盘的时代定得更早一些,在综合分析盘内纹饰的基础上,他认为此盘制作于公元2-3世纪,产地可能是东罗马帝国东方行省如地中海沿岸的亚洲或北非的某个城市,3-4世纪出口到巴克特里亚(史称大夏),并用大夏文刻上收藏者的名字,最后在4-5世纪左右经天山南路传入中国甘肃。他说4世纪中波斯萨珊王朝的沙卜尔二世统辖大夏时,打通了从波斯经大夏到中国的道路,所以在中国屡有沙卜尔二世以后的萨珊王朝钱币出土,因此他认为银盘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带到中国的。石渡先生的看法可备一说,尚有待进一步的论证。这件银盘被定为国宝。
来源:《文物天地》2015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