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雕刻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雕刻 > 正文
校园篆刻的首创者李叔同
发布时间:2015-06-23 文章来源:和讯网
分享到:    收藏

  

■ 《文涛长寿》 李叔同 刻

《文涛长寿》 李叔同 刻

在我国近代文化史上,李叔同是一位集诸多传统文化艺术于一身的杰出人物,同时他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先导,在篆刻史上也深深地留下了他的烙印。

李叔同(1880—1942),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名文涛,字叔同,号息霜。出生于官商世家,幼年失怙,受仲兄李文熙发蒙,及长游津门名士赵元礼、唐敬严之门,学习诗词、书法与篆刻。李叔同事母尽孝,成婚后奉亲移居海上,就读于南洋公学,并广交海上名流,在金石书画、诗词音乐方面已表现出过人的天资与才华。光绪三十一年(1905)李母病故,李叔同携眷扶柩归津,秋日赴东瀛,入东京上野美术学校,除主攻绘画外,兼修音乐、作曲、戏剧。与曾孝谷创办“春柳社”,主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成为我国现代话剧表演艺术之先驱。民国初一度担任上海《太平洋报》文艺副刊主编,未几应聘为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绘画与音乐教员,与经亨颐、夏丏尊、姜丹书等教师意气相投,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飞等一批优秀学生。后受夏氏启示,去杭州虎跑寺进行三周的断食修炼,真切感悟到“身心灵化,欢乐康强”的内力,在1918年毅然剃度受戒,法名演音,号弘一,对佛教戒律学情有独钟。李叔同自出家后在杭州、温州及闽南的厦门、泉州等地讲律弘法与著述达二十多年,63岁时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

诚如其挚友夏丏尊在《弘一大师永怀录》中所概括的:“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卒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李叔同从“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中年之后修持戒律,开解了浮华尘世间无数个迷茫困苦的心灵,深受世人景仰。李叔同也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奇人。

在李叔同多项才艺中,篆刻创作启蒙较早,曾称:“十三岁学篆,弱冠以后,遂即弃舍”。弱冠和辑有《李庐印谱》,以“所藏名刻,略加排辑,复以手作,置诸后编”而成。李叔同存世篆刻原石无多,结合其出家前自镌的“文涛长寿”来欣赏,可知他已从早期迷恋明清的奇诡俗格,向正统的两汉印式迈进。

在杭教职的六年,也是李叔同艺术教育、创作活动最为充实的阶段。期间他加入西泠印社,与吴昌硕、叶铭、费龙丁等相过从。1914年秋,所在浙江第一师范的学生邱志贞发起成立了“以研究印学为宗旨”的金石团体——乐石社,公推李叔同为主任。在李氏主持下,使篆刻艺术由传统私塾授业,演变为在学校普及推广,成为印学史上一件空前的盛举。乐石社定期雅集,积极组织师生开展篆刻创作交流活动,先后出版了十集《乐石》社刊。社员也从“初限校友,继乃张皇”,像雅好金石篆刻的西泠早期社员胡宗成、王世、费龙丁和南社骨干柳亚子、姚石子等均被应邀入社,成为民国初期颇具影响的印学团体。当李叔同决意皈依佛门后,便将所用物品与书籍等分赠好友、弟子,并仿前人“诗冢”之意,取乐石社与西泠社员等镌刻的九十三方自用印章,装入石匣,在孤山社址凿壁庋藏,叶铭题为“印藏”,欲与湖山并永,实际上李叔同在向这世俗红尘做最后的告别。

李叔同出家后书法削繁就简,疏静淡远,洗尽铅华,给人以超尘脱俗,不食烟火的禅意,极受后人追捧。他曾称:“无论写字、刻印,皆足以表示作者之性格。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此外他在给印人信札中提示,可将书法、篆刻的章法布局作一张西洋画图案观之,“若能于图案法研究明了,所刻之印必大有进步。”李叔同超凡入圣的境界带动了书法艺术的升华,而篆刻创作毕竟受篆法、刀法与精力等因素的局限,对于舍身弘扬佛法的李叔同而言,不能在印坛产生大成绩、大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来源:新民晚报   韩天衡 张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