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雕刻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雕刻 > 正文
清代朱少甫瓷刻中的春天
发布时间:2015-03-16 文章来源:扬州晚报网
分享到:    收藏

朱少甫瓷刻

扬州瓷刻史上,朱少甫(生卒年不详)是与江雨三齐名的瓷刻大家。他画学费晓楼,善画花鸟、仕女,风格清丽。朱少甫的瓷刻艺术风格与江雨三有明显区别,多用 手刻,以工笔白描线条为主,以錾刻为辅,刀法细腻,线条简练、细劲、挺拔、俊逸,且游丝线条运用得娴熟自如,有轻重、粗细、虚实的行笔韵味。现藏扬州博物 馆的《杏林春燕图》、《青春鹦鹉图》,是朱少甫以春天景物为主题的瓷刻作品,从中可以窥见其非凡的艺术功力。

瓷刻最早源于民间,在瓷器餐具上冲刻姓氏和印记,以后由艺人把艺术与雕刻融于一体,以钨钢刀或金刚石在素面成品瓷器上或瓷板上,錾刻书画或图案。瓷面质地 坚脆,镂刻不当,极易破裂。瓷刻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冲刻:一手握刀具,一手拿小锤。按点线面气脉,轻快地、有节奏地敲打出形象来;另一种是手刻:手握 刀如笔,按形象结构进行刻画。两者各有所长,前者容易表现金石味,后者容易表现线条的流动飘逸。它不仅需要作者有较深厚的绘画功底,而且更需要作者吸取金 石篆刻的用刀方法,有握刀錾刻、以刀代笔的技巧。

扬州瓷刻晚清始盛,起初也只是文人将自己或名家的画稿錾刻在瓷器上,作为赏玩而作,由于成品后,瓷上出现的山水、人物、花鸟等画面或多种书体的书法,不仅 保持了中国传统书画的风格,而且充分发挥了晶莹光洁的瓷器特色,具有“画依瓷而传,瓷赖画而显”的相互映衬的独特艺术效果,受到更多人的喜爱,特别是绅宦 之家,用于陈设案头或悬于壁上,以示风雅。求者益多,乃成商品。于是出自民间艺人中之瓷刻渐广,而且在雕刻技法上也别具一格。同时,瓷刻不仅在纯欣赏性的 瓷板、瓷盘、花瓶上刻,而且在具有实用功能的成套的小碗、小碟、汤匙上刻。从留存至今的瓷刻作品中,既可见当时奢侈使用高档艺术品的品位之高,又可见民间 喜爱收藏瓷刻艺术品之风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