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鸿飞 《三个女人》(铜)
许鸿飞 《野趣》(翡翠)
许鸿飞 《飞车》 (玻璃钢)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刘丽琴
日前,“环肥的谐趣——许鸿飞雕塑展”在北京太庙举行,这也是以“肥女”系列闻名的雕塑家许鸿飞今年将展开的世界巡展之首站。这些体态丰满、夸张的“肥 女”们是如何体现肥与美的统一?风格诙谐的雕塑又如何与太庙庄严、方正的空间产生对撞又和谐的趣味?这种碰撞背后隐藏着何种意义?在作品研讨会上,众多艺 术家、评论家展开探讨,他们表示,“肥女”系列雕塑表现出一种与大众迥异的审美态度,作品中既有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又有被当代艺术浸润后的抽象表达,因 此能让不同的观众从中看到自己亲切熟悉的部分。专家们表示,“肥女意象”作为一个成功的图式,其展示出的平民性、颠覆性,为当下的中国雕塑走向提供了一个 思考样本。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执行主编 尚辉——
“肥女”雕塑没有削弱东方人体特征
许鸿飞这次在太庙的展览可与其国际雕塑巡展并提,原因在于他的巡展并不仅仅是在某个展览空间进行了展览,而是与每个地方的文化标志和文化环境构成一种新的 关系,比如在悉尼歌剧院、在佛罗伦萨大卫的雕塑下。他的作品作为一个文本,和不同的展出环境、文化环境、文化关系构成了一种链接,这种链接让我们想到了当 代艺术中文本环境和上下文之间的一种关系。很显然,他的这种展览是具有当代性意义的,通过他的肥女人带去中国人的一种形象符号,试图和其他具有历史文脉的 城市文化构成一种联系。如此看来,这个展览不是单纯的雕塑展览,而是具有当代性意义的环境艺术展览。
另外,你是以丑为视角来审视还是从肥瘦的角度来审视他的作品?我觉得这需要从雕塑语言、本体去着手。西方写实雕塑引进中国之后,一方面非常明显地把中国人 的形体与西方人的形体进行了联系,无形中将中国人身材矮小、面部扁平的东方人人体和面相的特征西方化,这就是今天中国现代雕塑发展中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是以削弱我们东方人人体的特征为代价的。许鸿飞恰恰不是如此,他想要做地道的、东方十足的面相和体格特征,所以他夸张了我们在天津杨柳青泥人中所看到的一 些形象,夸张了人体的肉感,而这种肉感实际上是一种吉祥的寓意。在贫穷的、无肉可吃、粮食供应不丰富的时代,“团阿福”这种肥硕饱满的形象才是一种富足生 活的象征。因此,肥女雕塑从这个视角上来看,具有中国民间美术的特点,也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