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品牌故事

二月二龙抬头,除了剃头你还知道啥?
发布时间:2019-03-08
文章来源:沧州市旅游局
分享到: 收藏
二月二龙抬头,除了剃头你还知道啥?

  “二月二、龙抬头”:传说中是“龙抬头”的日子,还有一种流行很广、人们耳熟能详的说法,就是“天上龙肉,地上驴肉”。

  那么,二月二为什么称之为“龙抬头”呢?为什么那么多肉类中,只有驴肉被称为“龙肉”呢?

二月二龙抬头,除了剃头你还知道啥?
  “龙抬头”的起源

  龙抬头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二月二龙抬头,除了剃头你还知道啥?

  清时期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

  还有就是,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

  到了元时期,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

  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

二月二龙抬头,除了剃头你还知道啥?

  剃龙头:指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为什么驴肉被称为“龙肉”?

二月二龙抬头,除了剃头你还知道啥?

  常常听到有人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驴肉鲜美的味道和口感完全可以说得上是“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龙”作为传说中的存在,是代表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在人们心中就是最好的;而驴的浑身都是宝,也是唯一一种全身上下各个部位都入了《本草纲目》的动物,是真正的食疗食材。驴肉极高的营养价值从《本草纲目》中的表述可见一斑。因此便有了“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美称。

  蔡澜曾说:“吃的文化,是交朋友最好的武器。你和宁波人谈起蟹糊、黄泥螺、臭冬瓜,他们大为兴奋。你和海外的香港人讲到云吞面,他们一定知道哪一档最好吃。你和台湾人的话题,也离不开蚵仔面线、卤肉饭和贡丸。”

  自然,跟沧州人交朋友,最能谈的“吃的文化”一定是驴肉火烧。

二月二龙抬头,除了剃头你还知道啥?

  大数据显示,河间驴肉火烧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河间驴火口感酥薄,脆多韧少。按当地做法,驴肉先以大火后以温火炖,配以近20种调料,烹煮时间长,熟度透彻,色泽鲜嫩,肉香而不柴,香味绵长,酥软适口。鲜香酥脆的饼皮夹上制好的驴肉,味道外热里爽,清爽醇香,咬一口下去那叫一个“叭叭脆”。

  二月二吃不到龙肉没关系,来沧州河间吃上正宗的驴肉火烧也是极美的。



 

责任编辑:士轩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