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10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18年的11月11日,巴黎时间上午11点整,德国向协约国投降的停战协议正式生效,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画上了句号。
这份停战协议是大约5个小时前,在巴黎近郊贡比涅森林的雷东德车站一节火车车厢中签署的。20多年后的1940年6月22日,还是在这节车厢里又举行了另一份停战协定的签字仪式,但不同的是,这一次是法国向德国投降。这节车厢可谓是欧洲20世纪荒诞而富有戏剧性历史的一个缩影。
一战德国代表向协约国签署投降书(图片来源于网络)
持续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夺去了900万军人和700万平民的生命,给欧洲带来了难以言说的痛苦与磨难。年轻的欧洲人战死沙场,一去不归;三个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在大战中覆灭;欧洲自大航海时代以来500年积累下来的地缘政治优势也不复存在。所有卷入这场大战的欧洲国家——包括那些所谓的“战胜国”——没有一个赢家。倘若能够预知这番结局,定然无人敢掀起这场战争。
我们应当从这场世界大战中吸取哪些教训呢?冷战时期的“遏制”理论之父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在他1984年出版的《宿命联盟》(The Fateful Alliance)一书中作出了回答: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偏偏没有意识到,现代工业强国之间爆发的战争必然会导致自我毁灭;一些国家因自身眼界所限,最终会遭受严重惩罚;所有人都认为战争遥不可及,反而恰恰导致战争必然爆发。
当时的欧洲分裂成了两大军事联盟,这两大联盟一经形成,便开始不断壮大,最终招致了灾祸。再看当今,不论是经济上还是军事上,倘若世界再次割裂,必然会重演上世纪初欧洲的悲剧。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重返亚洲”战略,便是靠着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提供的经济支持。英国《金融时报》戏称此战略为“ABC”,即“中国除外”(Anyone But China)。世界银行前行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表示,TPP中的每一个成员国都在和中国的交往中受益匪浅,所以任何孤立中国的尝试都终将失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认为有必要邀请中国加入TPP。他警告道,如果全球经济秩序不复存在,那么安全领域的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则更直接地表达出了他的立场:打着地方分权主义旗帜的保护主义将会引发冲突,甚至是战争。
2009年的1月12日,基辛格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写道:这一代领导人有机会将跨太平洋关系打造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如同二战后出现的跨大西洋关系一般。他在2011年出版的《论中国》(On China)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这一主张,即建立一个由美国、中国和相关地区其他国家组成的太平洋共同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年9月13日,基辛格在美国智库威尔逊中心成立50周年庆祝晚宴上发表讲话,再次谈及中美关系等问题。他表示:中美关系的关键不在于谁战胜谁,而在于维持这种关系的长期稳定,在于世界秩序和公平正义,在于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他的这一愿景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这两个概念不谋而合。
当今世界需要的不是经济军事集团,而是和平包容的伙伴关系;不是对抗,而是合作;不是遏制,而是接触。不论是经济方面还是其他方面的差异,都可以通过沟通解决。
2018年7月20日,基辛格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时表示,目前正是关键时期。虽然他未点明,但通过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不难理解其含义:我们还有机会避免一个世纪前把欧洲带向毁灭的那场灾难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