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开始有了唐朝。620年,突厥颉利可汗继位,此人性格强悍,又擅权谋,扶持了一堆地方势力,自己也不时率突厥军队侵入唐朝境内。唐朝缔造之初,地盘很小,主要就是在今天陕西山西等地各一部分,突厥大军一来,整个唐朝北方都为之震动。
但颉利遇到了他一生最可怕的对手——李世民。
二
唐朝人热爱歌舞,包括皇帝。公元630年,接到前线捷报后,大唐皇宫一片欢腾,趁着酒意,太上皇李渊抱起琵琶亲自演奏一曲,皇帝李世民则亲自下场跳舞助兴——这不是演义,《资治通鉴》上记载的。当时快马来报:前头捉了颉利可汗!
关于颉利,还有一个细节:公元633年冬天,又是一番酒足饭饱后,李渊说:颉利可汗,你跳个舞呗。这个高级俘虏,只能强颜欢笑,下场尬舞一场。史载,当时李渊笑得合不拢嘴。
李渊没理由不开心啊。之前,“颉利可汗”,是让他双股战战、闻风丧胆的名字。
唐朝初建,实力不行,只能曲意奉承突厥,李渊还派人去给突厥送厚礼,承诺说如果攻占长安,所有金银财帛全归始毕可汗(颉利可汗的哥哥)。这是李渊日后不愿再提的奇耻大辱。在长达十余年时间里,唐朝给突厥“前后饷遗,不可胜纪”,无数金银财宝献给始毕可汗,算是交“保护费”。始毕可汗的使者“恃功骄倨,每遣使者至长安,多暴横”,根本不把唐朝放在眼里。颉利可汗继位后,仍然瞧不起唐朝,收了保护费,还要越过唐朝边境烧杀抢掠。
李渊又恨又气又怕又没办法,有人建议迁都,理由是:突厥年年打来,就是看中了长安这地方有金银和美女(府库及好女子),如果离开长安,那突厥好战之心就会停止。李渊信了,安排人去考察首都新址,众大臣均赞成迁都,但李世民坚决反对,他说:“夷狄自古就是边患,没听说过周、汉因此而迁都。”他承诺:给他几年的时间,一定将突厥可汗擒来!
果然如此。
狭路相逢,有许多理由畏惧退缩,比如时机不成熟,比如输了怎么办,比如忍让一下对方就也不会苦苦相逼了……但李世民选择了亮剑。
李世民与突厥交手多次。在他还只有16岁的时候,隋炀帝杨广北巡,被突厥包围在雁门城,形势危急,突厥人的箭都落到杨广的龙椅前了。各路军队开始勤王,其中就包括李世民。当时他对主将提议:咱们兵马少,可虚张声势,让敌人感觉我们的援军铺天盖地杀过来了。主将采纳了。经过各种努力,突厥退兵。
在此后对突厥和突厥扶持军阀势力的战争中,李世民把心理战运用得堪称完美。有一年突厥大军压境,唐军人少,张皇失措,眼看就要溃败。李世民说:现在不能示弱,决不能让对方看到我们胆怯。他一人骑马跑到突厥军前搦阵,大呼:颉利可汗,我就是大唐秦王,听说你很能打,出来单挑!颉利怂了。
最凶险的一次,是在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刚刚登基,颉利可汗亲率十万人马来袭,一直打到长安城外的渭水边。长安当时兵马甚少,全城大震,人心惶惶,皆以为此劫难逃。越是危急,越是冷静,李世民率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六人驰马出玄武门,到达渭水,与颉利可汗隔水对话,斥责他负约。这时唐朝军队开过来,旌旗鲜亮,兵甲闪耀,部队整肃。突厥兵大惊。唐太宗指挥大军退而列阵,单独与颉利可汗按辔而言。一番交谈后,两人达成协议,第二天,双方杀白马,在便桥盟誓,颉利可汗引兵退走。
这就是著名的“渭水之誓”,李世民与颉利可汗两人到底谈了什么,让长安免除一场兵灾?香港作家黄易在小说《大唐双龙传》中写道:盟誓前夜,颉利可汗非常忌惮的“大唐双龙”寇仲和徐子陵来到突厥大营,承诺只要突厥退兵,寇徐二人便退出江湖。颉利可汗答应,3年之内不侵犯唐朝。当然,纯属虚构。唐代笔记小说《隋唐嘉话》则写道:“突厥至渭水桥,控弦四十万。太宗初亲庶政,驿召卫公问策。时发诸州军未到,长安居人胜兵不过数万。胡人精骑腾突挑战,日数十合。帝怒,欲击之。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帝从其言,胡兵遂退。”
也就是说,当时卫公(李靖)鉴于敌众我寡,建议不要打仗,把国库里的金银全部给突厥人,花钱买平安。李世民同意了。所以说,“渭水之盟”虽然是一次漂亮的退敌,但对李世民来说,充满了耻辱。他要等到时机成熟再雪耻。
4年后,时机成熟了,李世民派李靖统兵十余万人北击突厥。李靖不愧为一代战神,上演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长途奔袭战,大败突厥,杀得颉利可汗独骑逃走,途中被活捉,东突厥就此灭亡,唐朝开拓国境直至大漠。公元657年,唐军远征中亚,又灭掉西突厥,将西部疆域,扩展至咸海沿岸和伊朗高原的东部。之后又冒出一个后突厥,745年,被唐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