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环境是我见过的最有毒、最具破坏性的。”3月13日,高盛集团前执行董事兼欧洲、中东与非洲区衍生品业务经理格雷格史密斯在辞职后给了老东家致命一击。
“客户利益至上”的另一面
高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和首席运营官盖瑞柯恩回应称“史密斯的一己之见没有反映出高盛真正的文化,没有真实反映高盛如何对待客户”。高盛中国媒体关系部Angela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高盛在30多年前就为自己制定了“14条业务原则”,其中第一条便是“客户利益永远至上”。
然而,这样的解释公众并不买账。东北财经大学副教授范立夫对《中国经济周刊》说:“2003年的‘中航油事件’和2009年的希腊债务危机已经宣告了高盛道德的破产。”
“14条业务原则”第三条规定,“我们的目标是为股东带来优越的回报,而盈利则是我们实现优越回报、充实资本、延揽和保留最优秀人才的关键。”
这或许正是高盛的成功“秘籍”:一方面,打着“顾客至上”的旗号,努力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为其股东谋取最大的利益。
屡遭诟病
追溯2009年欧债危机,希腊看似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殊不知高盛才是“幕后黑手”。高盛在预知高风险的情况下,仍利用所谓“财务技巧”,帮助希腊加入了欧元区,也为自己赚得了不菲的佣金,在欧洲的金融市场中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
范立夫说:“高盛现在是一个很大的集团,它拥有很多子公司,这些子公司一方面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另一方面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这样一来,有时高盛就会诱导客户做出某种对自身不利的行为。”
“客户不可能完全了解自己购买的金融产品,金融产品的提供者和购买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范立夫对记者说,“像高盛这样的大集团常常是价格的决定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能够很大程度上对金融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
据《纽约时报》报道,商品交易员出身的贝兰克梵在接任高盛CEO后,便开始引入用以记录员工每天的利润和损失的“银行家记分卡制度”。“高盛的激励机制已经被扭曲了”,范立夫直言不讳地批评,“这会诱导员工做出损害顾客利益的举动。”
“我们只是为了清楚地看到他们每天的损益,以便对员工工作做出评估。如果客户利益被损害,高盛会认真处理。”高盛中国媒体关系部另一名员工Vicky这样回应。但当记者追问会作何处理时,她却避开了这个话题。
监管待强化
联讯证券首席分析师文国庆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银行家记分卡制度只是强化手段,不是导致贪婪的根源,要改善的是监督机制”。
这首先需要在公司内部建立“防火墙”制度。“但这远远不够,各银行应定期向社会公开其资金去向。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应在不提前告知的情况下进行不定期检查,避免其操控市场。”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何志成担忧,监管机构也可能被收买。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丁纯也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现有监管无法赶上金融衍生化的步伐。”衍生化会使投资风险转移或分散,在风险转移和分散的过程中,必然导致风险的加剧。要实现对衍生化过程的有效监管,就必须控制金融衍生化的势态。
审视今日华尔街,对高盛的指控何尝不是对华尔街的指控。只有控制虚拟化和衍生化的过度发展,并加强现有的金融监管力度,才能保证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本网编辑: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