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世界风情

永乐宫壁画何以“封神”?
发布时间:2023-11-11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 王 皓
分享到: 收藏

▲永乐宫壁画《朝元图》复制品一角。本报记者王皓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皓

  近三百位道教神祇,从表情到服饰无一相同,他们相互独立而又三五成群,若有所思、耳语相向、怒目圆睁,如一幅幅定格的彩色胶片,下一秒似乎就能听到嘈杂热闹之声。

  这就是永乐宫元代壁画《朝元图》,所谓“朝元”,即朝谒元始天尊。画师在400多平方米的墙面上,以传统的对称形式,画出290位神祇的朝拜队伍。画中人物主次分明,男女老幼,壮弱肥瘦,动静相宜,文武相间,素有“东方画廊”的美誉。

  近日,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获得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电影中,商王殷寿、姜王后、东西南北四大伯侯,他们的头冠、服饰等造型灵感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这幅《朝元图》。导演乌尔善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永乐宫的壁画构成了整个“封神世界”的基础。

  众仙朝元,满壁风动

  35年前,当乌尔善还在中央美院读书时,偶然的一次下乡写生,就被永乐宫壁画深深震撼,至今难忘。

  “壁画非常大,超过4米的高度,一般寺庙道观很少有这么大通顶的壁画。”乌尔善回忆说。他从小学习美术,印象中在纸上画一个40厘米的人像已经很难了,更别说在墙上画得如此线条流畅、气韵连贯。

  永乐宫位于山西省最南端的运城市芮城县,创建于公元1247年至1368年间,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与北京白云观、陕西重阳宫并称为全真教三大祖庭。

  据永乐宫元代碑刻记载:“唐末以来,士人即其故屋……为吕公祠,每遇毓秀之辰,远近士庶毕集其下,张乐置酒终日乃罢。”后易祠为观,1231年(元太宗三年),观毁于大火。正值全真道大兴之时,全真弟子丘处机被尊为元朝国师。1232年,元太宗敕令“升观为宫”,进封吕洞宾为“天尊”,并派遣河东南北两路道教都提点潘德冲主持兴建“大纯阳万寿宫”,因地处永乐镇,后俗称永乐宫。

  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席九龙说,永乐宫壁画属道教壁画,现存壁画面积1005.68平方米,主要分布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4座元代建筑内。

  龙虎殿、三清殿是以传统工笔重彩勾填画法,绘制了统领山川田野的护卫神祇、道教诸神祇朝拜元始天尊的宏大场面,将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社会历史拟人化,探索宇宙自然规律,集中表现了道教“万物归元”的思想。纯阳殿、重阳殿是以青绿山水连环画的方法,绘制了吕洞宾、王重阳一生的传记故事,表现了道教惩恶扬善、扶危济贫的宗旨,以鞭挞恶势力、嘲讽为官不仁者为己任的人生态度和“敬天爱民”的人本思想。

  担任永乐宫讲解工作的孔新芳说,永乐宫壁画的精华就在三清殿内。步入三清殿,迎面便是供奉三清雕像的神龛。道教认为,宇宙之始为一元气,一气分玄、元、始三气,三气形成三清境,即玉清、上清和太清。玉清为元始天尊,至高无上,上清为灵宝天尊,太清为道德天尊。

  站在壁画前仔细观察,每一根线条、每一笔勾勒都非常精细流畅,线条长有丈余、短不足寸、粗近厘米、细如发丝,最令人惊叹的是一丈长的线条常常不见接笔停顿的地方,运笔流畅似一气呵成。

  “永乐宫壁画有仙气。”电影《封神》三部曲美术指导兼造型指导叶锦添表达了他对壁画的感觉,“画面中一排人物走在那边,你不觉得他们很闷,也不会觉得很挤,整体是互相协调的。”

  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朝元图》画面平均高度约4.4米,总长约百米,总面积超过400平方米。整幅作品构图宏伟、气势磅礴,画面中的八位主神高达3米,最低的玉女也有1.9米,人物前后排列达四层之多,虽有坐立、俯仰、正侧、面背等不同姿态,但都随着自己的领班,共同拱卫三清,井然有序。

  参观永乐宫壁画的游客无不对画中人物形象啧啧称奇。近300位神仙人物画像,个个面型丰满,表情生动,衣冠服饰无一雷同。

  2016年9月的一天,电影《封神》三部曲团队一行约20人来到永乐宫考察,他们在壁画前仔细琢磨,分析某个形象比较像电影里的哪个人物,能否拿过来用,怎么去做调整。

  乌尔善介绍,比如殷寿的形象来自壁画中的白虎星君,既是王者又是武将,特别彪悍魁梧。而姜王后的形象,来源于壁画中的一位女性神祇头戴凤冠的华丽形象。殷郊三头六臂的样貌,则来自壁画里的天蓬大元帅,青色的脸、金色的头发,非常狰狞又十分传神。几位伯侯的形象都来自二十八星宿,头戴进贤冠的样式直接源于壁画,稍微调整了一些细节,加入了殷商的图腾和纹样。

  “我们的视觉元素30%来自殷商文物,70%来自永乐宫壁画。”乌尔善补充说,电影的参考文本是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和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试图从它们诞生、讲述的年代寻找作者眼中的“封神世界”,在山西各地尤其是永乐宫找到了答案。

  探源壁上“巅峰之作”

  在《朝元图》壁画前来回踱步,从不同角度细细斟酌之时,神祇冠带、衣襟上的立体色彩远望闪闪金光,定会让观者惊喜。

  道教《朝元图》有着漫长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唐代吴道子的《五圣朝元图》。《五圣朝元图》原来画在洛阳北邙山老君庙东西两壁,杜甫当年曾经赋诗赞颂这一作品:“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

  著名美术史家、美术教育家金维诺曾撰文指出,宋代画家武宗元也曾在老君庙重画《五圣朝元图》,之后还相继出现过类似的图像,如《朝真图》《朝会图》等。南宋《上清灵宝大法》上,保存了神祇系统的三百六十分位名目,主要包括三清、六天帝君及二帝后、三十天帝等,这一系统成为以后制作壁画及水陆画的主要依据。

  而有关《朝元图》壁画的作者,几百年来一直未成定论,也成为壁画研究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位于扇面墙内侧东上端有画工题记:“河南府洛京勾山马君祥、长男马七待诏把作正殿前面七间、东山四间、殿内斗心、东面一半、正尊云气五间。泰定二年六月工笔(毕)。门人王秀先、王二待诏、赵待诏、马十一待诏、马十二待诏、马十三待诏、范待诏、魏待诏、方待诏、赵待诏。”“河南府句山马七待诏正尊五间,六月日工笔云气”位于扇面墙内侧西下隅。

  有学者认为,根据目前仅有的题记判断,此壁画的作者就是马君祥及其子马七等人于泰定二年(1325年)绘制而成。

  另有学者对题记作细致解读,马君祥等人承担了正殿前面七间和东山四间、殿内斗心、东面一半以及正尊五间云气的工作。再根据绘画风格和构图,东西两壁有明显不同,推测画师马君祥率门人绘制了东侧图画,西侧图画暂未得知。

  金维诺曾提到,除记明所画云气外,均未涉及其他,题写者不是指从事整个殿中所有壁画构思和创作的画家。在入口青龙君的上部,相当于纯阳殿题名的地方,原应有画者题名,而在重新补绘青龙君时被忽略省去,以致无法明确知道原壁画的作者。但从现有铭记可知,这一殿壁画和建筑藻绘可能均完成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左右。

  在《永乐宫〈朝元图〉的发展渊源及其艺术成就》一文中,金维诺说,壁画作者应与制作纯阳殿壁画的作者属同一流派。纯阳殿壁画完成于至正十八年(1358年),是朱好古的门人张遵礼、李弘宜、王椿带领人完成,则三清殿极有可能是朱好古亲自参与制作的。

  史料记载,朱好古是元代画家,擅长画山水、人物,为山西画工首领。《山西通志》卷二十载:“朱好古,元时襄陵人,擅画山水,于人物尤工,宛然有生态……”

  朱好古曾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兴化寺画《药师变》与《弥勒变》。兴化寺后殿北墙上有“襄陵绘画待诏朱好古、门人张伯渊,时大元国岁次庚申仲秋蓂生十四叶工毕”题记。

  金维诺等学者推测,朱好古可能是完成兴化寺壁画后,转至永乐宫从事三清殿的壁画制作,这从两处壁画风格相近也可以得到印证。而且,主持永乐宫兴建的宋德方一直在平阳府玄都观校刻道藏,对平阳府内的绘画名家朱好古应有所知,不会不邀来从事这一宏伟工程。

  “史无前例的搬迁工程”

  在永乐宫景区内,有一处独具特色的研学“景点”——一块分割成多个版块的朝元图复制展板。孔新芳介绍说,这个展板是以永乐宫搬迁历史为题材,按比例复制三清殿壁画,并将其切割成588块,还原搬迁实景,让研学者现场感受这一文物保护工程。

  讲解员提到的永乐宫搬迁,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永乐宫原址,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在20多公里外的永乐镇。

  20世纪50年代,黄河三门峡水库开始兴建,永乐宫所在的永乐镇处于工程淹没区,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务院决定对永乐宫进行原物原貌整体搬迁。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文物搬迁工程,没有任何先例可考,没有外国专家支援,全靠我国的‘土专家’自力更生。”席九龙说。

  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一般采用榫卯结构,建筑的搬迁相对容易实现,但壁画的揭取当时在国内无先例可循,一时间难倒众人。经过周密研究,最终确定了完整的永乐宫搬迁方案,即临摹、揭取和修复三步方案。

  从1957年2月开始,永乐宫壁画的临摹用了将近1年时间。从1959年3月至1960年6月底,开始对壁画进行揭取、包装和迁运,并对宫殿建筑进行编号、拆除,将它们运送到新址。从1962年下半年起,又耗时将近4年,才完成全部壁画的加固和复原。

  整个迁建工程到1966年结束,前后历时近10年。“永乐宫的搬迁不亚于埃及古代神殿的移筑。”一位日本学者如是说。

  文物出版社《永乐宫壁画》中记载,1958年8月,北京古代建筑修整所(今中国文物研究所前身)祁英涛带队赴永乐宫进行实地考察,为迁建设计搜集完整的资料,根据永乐宫的建筑、壁画、碑刻的保存情况研究制定加固和搬迁方案。在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委派祁英涛主持此项工程的设计兼施工指导。经反复论证,山西省人民政府报请中央批复,决定将永乐宫迁至芮城县城北约3公里的龙泉村东。

  壁画临摹工作和永乐宫的搬迁设计同时进行。当时,文化部及国家文物局组成了一支由中央美术学院陆鸿年教授带队、中央美术学院和原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七十多人,来到永乐宫临摹壁画。

  文献记载,临摹团队首先在深入了解永乐宫历史的基础上,对原作的主题、内容、构图、用笔、用墨、着色到壁画的残损情况,如裂缝、剥落、积尘、变色、霉点、后代修复、层次等环节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出临摹总体方案。然后分组对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逐一进行实地测量,做好记录,绘制平面图,为搬迁、重建搜集档案和资料。壁画临摹工作从1957年开始,前后三次,历时七个月,临摹壁画960平方米。

  1961年,迁建中的永乐宫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在同一年,冯建宫出生在搬迁后的永乐宫西院,他的父亲冯三戒曾经是搬迁团队的一员,从教育局抽调后从事文字刻蜡版任务。随后一家人就住在永乐宫的院子里,看管着这座文保单位。

  “建设永乐宫,父亲给我起名就是这个寓意。”冯建宫回忆说,在那个特殊年代,自己还是个小孩子,有一天一群背着枪的人,在永乐宫大门外不停地敲门,还有一个人从墙外跳进,扬言要“破四旧”、砸壁画、砸塑像。父亲苦口婆心一遍一遍劝说,“这是国宝,这是文化遗产,不能随便砸掉”,最终劝退了这一帮人。

  中国美术史学家阎丽川教授曾写诗称赞:“往去今来二十年,惊呼吕祖已乔迁。数遍天神三百六,不残不损尽开颜。”

  “我的时间不够用了”

  在永乐宫迁建工程展厅内,摆放着一幅金母元君等比例临摹图,画术精良、惟妙惟肖。这幅出自永乐宫工作人员之手的作品,受到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李松的点赞认可。

  这幅临摹作品的作者名叫范爱珠,她是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陈展部的负责人。这些年,每当范爱珠走进壁画临摹室,总会情不自禁地全身心投入其中。“我总觉得我父亲就坐在这里,好像是他拿着我的手在画画一样。”

  范爱珠的父亲叫范金鳌,曾是永乐宫文物保管所副所长。20世纪80年代,随着永乐宫对外开放,前来探访的学者、游客、媒体日益增多,带来管理和保护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壁画,范金鳌用近五年的时间组织临摹了三清殿壁画。这幅作品陈列在大殿旁的壁画临摹室里,至今仍是十几所美院学生的教学范本,每年接待5000余名师生。

  范金鳌在《80年代永乐宫壁画临摹始末》一文中写道,“在临摹过程中,大家经常一起讨论、交流经验,互相取长补短,青年画家向老教授学习,在生活工作中主动帮助老教授做些力气活,老教授热情指导青年画家……大家都能主动互相学习,这就保证了摹本的质量……在临摹过程中,画家们付出艰辛的汗水,在四五米高的高架上,一画几个小时,只能静静作画,晚上常常加班到十二点。”

  完成临摹任务后的十几年,范金鳌依然“笔耕不辍”,不断寻找和探索壁画的灵魂。“我父亲除了吃饭、上厕所,都在画画,他把壁画看得比他的命更重要。”范爱珠说,自己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常常因为画画忘记接送她,她为此“怀恨在心”,十分叛逆地表达出对画画的厌恶。

  数年后,父亲病危之时,还在想着让女儿推轮椅带自己去大殿看一看。“当时对我的触动是最深的”,回忆起这段时光,范爱珠眼里泛着泪光,声音哽咽。

  2013年,范爱珠开始走上绘画之路,她外出学习、不断钻研,进步也来得很明显,大大小小画了1000多张,成了业内小有名气的画家和壁画修复传承人。

  “有次跟姑娘聊天我还说,现在理解你姥爷当时说时间不够用了,我现在觉得我的时间也不够用了。”范爱珠说。

  在永乐宫景区的文创产品店铺,壁画主题的画册、抱枕、丝巾、T恤、背包很受游客欢迎。“当前已经开发了40余个品类、130多种产品,在《封神》第一部热映的同时,很多文创产品一度脱销,其中不乏设计精美的高端产品。”山西聚晟文保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樊逸飞说,计划在省内多个景区开设文创店铺,更好地把永乐宫的故事和文化讲出去。

  暑假期间,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荣带着一行十余人的小学生研学团队,在永乐宫停留数日,参观永乐宫、观摩壁画真迹、临摹壁画。“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画画,是一种‘朝圣’的心情,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陈荣说。


 

责任编辑:艾琳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