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二年级小学生在暑期奥数补习班上听讲(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美国学生即便入选国家奥数队,也不敢放松学校各门功课。美国的国际奥赛选手除极少数,不会脱离学校正常课程,他们平时能分配给奥数的时间有限。美国奥数队不组织学习期间的脱课集训,并且从教练到学生,都不主张通过题海战术“熟能生巧”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徐剑梅
近些年,美国高中生屡在各种国际奥数赛事中拿冠军和夺金牌。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美国队自2015年至2018年,4年间3次夺冠。今年2月在罗马尼亚大师杯数学竞赛(Romanian Master of Mathematics)中,美国队除团体冠军外,4名队员有3人摘金。
那么,在美国,夺得国际奥赛金牌的学生能被保送名校吗?
林浩然是一名美国亚裔学生,连续两年国际奥数竞赛金牌得主。2017年名列世界第六,2018年以满分成绩和英国学生Agnijo Banerjee并列世界第一,如今已升入美国一所著名高校。
但他的父亲林超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美国大学自主招生,没有“保送”,奥赛金牌可以成为某些美国名校的敲门砖,但分量不足以成为板上钉钉的通行证。一来美国一流大学自主招生,取向多元,并非全都青睐“竞赛娃”;二来美国一流大学录取学生重视全面发展情况,而不是只看竞赛成绩。哪怕拿到两三块国际奥赛金牌,上名校仍需其他功课成绩也不错。有位连夺两届国际奥赛金牌的学生,据说就因文理偏科严重,被数所“常春藤名校”拒绝,最终去了一所州立大学。
正因不能“板上钉钉”,并且如果偏科严重就难以进入心仪的大学,美国学生即便入选国家奥数队,也不敢放松学校各门功课。据介绍,美国的国际奥赛选手除极少数,不会脱离学校正常课程,他们平时能分配给奥数的时间有限。美国奥数队不组织学习期间的脱课集训,并且从教练到学生,都不主张通过题海战术“熟能生巧”,这应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近些年,美国亚裔男生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表现尤其出色。他们屡屡夺金获银,很多都随后升入了美国名校。对此,2018年国际奥数竞赛金牌得主任昊淼的父亲任宝瑞说,一些亚裔家长或有让孩子走奥赛之路进名校的考虑,但很难得到孩子的认同和听从。
“上名校从来不是我孩子考虑的一部分,如果家长说这样的话,会让他非常反感,结果适得其反。”任宝瑞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两位家长都谈到,他们孩子参加奥赛,源自真心喜欢数学,享受“竞赛带来的朋友圈”。很多美国奥数队员从参加全美初中数学竞赛开始,就因共同的数学爱好交上了朋友,到高中参与国际奥赛集训,彼此已相识多年,发展出终生的友谊。
在匹兹堡工作的张海红有一儿一女,女儿没参加过奥赛,儿子安德鲁·顾则是国际奥赛金牌得主。他们申请哈佛和麻省理工均获录取,最终姐姐去了哈佛,弟弟选择了麻省理工。
这个家庭的故事,让人疑心是《虎妈战歌》的翻版。但听完妈妈张海红的叙述,就能发现这其实是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放养”型故事。
张海红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她从不强求孩子成绩,不希望儿子参加过多竞赛。两个孩子就读的公立学校质量较差,但她从没打算搬家转学,甚至拒送孩子上培训班,“整天做题浪费时间”。她说,她的女儿并非学霸;儿子学数学全凭兴趣,除报过一学期网课,没上过课外班,进入奥赛也比较迟。
张海红解释说,在她看来,数学竞赛需要快速、不停地做题,这不是一个好习惯,为了比赛而整天学习是浪费时间。至于为什么不选择更好的中小学,她说,她不希望孩子只待在精英圈或其他任何某个圈子里,而希望他们能够跳出来,看到世界是什么样子。
她认为,在普通中学,能够接触到现实中真正的美国,孩子将来更容易适应社会。而且在美国,学区不好反而可能是被名校录取的某种优势,因为美国一流大学注重多元化,希望录取部分普通公立学校的孩子,让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年轻人同处一个校园。
张海红说,华人总期望孩子比自己更厉害,但时势造英雄,下一代能不能比父辈更强,取决于他们的时代,因此比上名校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了解身处的社会。而且,一个人的一生,除了天赋、时势,机运也很重要,太早熟或太晚熟都不一定行,最好是“天赋觉醒的时候,赶上了恰好的时机”。
高处不胜寒,张海红说,她没想过要让孩子上“常春藤名校”,只希望孩子走上社会后对自己有信心。她说,可以申请“常春藤名校”,因为要知道自己足够好。“常春藤名校”给孩子一件漂亮外衣,但如果没有自信,上了“常春藤名校”也没有用。她对孩子的期望,就是“每天笑嘻嘻回来;将来擅长的东西,恰好被社会所需要”。
“行行出状元,这是中国的古话,为什么我们自己却忘了呢?”张海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