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名家名作

与40年前的“棉花姑娘”在北京相会
发布时间:2018-12-27
文章来源: 李锦解读国资新闻 作者:李锦
分享到: 收藏
12月23日,山东电视台新闻节目播发李锦当年发现与报道万元户的情况。

  2018年12月23日,山东电视台新闻节目播发李锦当年发现与报道万元户的情况。

  39年前,第一次来章丘的时候,姑娘们都没结婚,多数十八九,是名副其实的“棉花姑娘”。

  今日,四十年前的"棉花姑娘"、山东省章丘市黄桑园村李爱、李爱荣专程来到国家博物馆看自己的照片。我赶到国家展览馆与他们相会。

 李锦与40年前的“棉花姑娘”在北京相会

  她们已经60岁了,还是第一次到北京来,我领着她们在天安门前留个影。

 李锦与40年前的“棉花姑娘”在北京相会

  半年前,我到村里,与她们中的五位在村委会前合影。

  1979年她们搞五定一奖获得丰收,公社提前搞兑现。我报道并为人民日报头版并列头条刊登。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最早的农民获得分配的图片报道。

  1979年国庆期间,我来章丘县了解农村政策兑现情况,那天正在绣惠公社路边饭店吃饭,有一个从平陵公社来的司机说,他们公社有一个村13名种棉花的姑娘,每个人分到70多元钱。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我觉得这是好新闻题材,立即赶往平陵公社,虽然天快黑了,但我还是从公社找辆自行车朝地里骑,在黄桑院大队长师顺奎带领下,来到成片的棉花地里。师顺奎喊了一声:“姑娘们都出来吧。”这些姑娘嘻嘻哈哈地从一人多高的棉花丛中钻出来,扛着棉花包顺着狭窄的小道往外走,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然后回到大队部座谈。

 李锦与40年前的“棉花姑娘”在北京相会

  她们在"新华社与您一起穿越时空"栏的历史照片前回顾当时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心情异常激动。回顾农村改革初期第一线的往事,畅谈40年来自已与国家变化。

 李锦与40年前的“棉花姑娘”在北京相会

 李锦与40年前的“棉花姑娘”在北京相会

  在人民日报栏目前,我与棉花姑娘找到当年的人民日报版面。

  《人民日报》在12月17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棉花姑娘的喜悦”的照片,用了醒目的标题与全部文字说明,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日报》也是全国所有媒体第一次刊登政策兑现的照片。这13个棉花姑娘便是照片上的主人公。

  棉花姑娘说三个没想到,40年前农民种地能从队里分到钱没想到,农民姑娘的照片能登上人民日报头版没想到,40年后自己照片到国家大展览上与李记者在这里相会没想到。

  其实,1998年我第二次来章丘的时候,她们都年近40岁了,成了‘棉花妈妈’,而今又过了20年,她们的孩子都已经有了孩子,她们都已经成为“棉花奶奶”了。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日报》第一次刊登政策兑现典型的照片,刊发后就引起社会各界波动,国内27家大报采用,被评为1979年新华社获奖新闻作品。这则图片报道所揭示的黄桑村的一幕,是中国农村改革初期基层斗争的生动写照,从中可以看到早期改革进程的艰难曲折。也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成为农民种田承包到户的缩影。”

李锦与40年前的“棉花姑娘”在北京相会

  济南电视台专门来北京采访。我介绍当时的全国农村改革形势。

  这则图片新闻是农村改革第一个文件的落实情况的记录。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关于加强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文件在1979年9月下旬召开的十一届四中会,作了修改,并正式予以通过。文件规定:“可以按定额记工分,可以按时记工分加评议,也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显然,这对于让农民休养生息,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都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这个文件的制定,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突破。也是农村改革的开端。农村改革是从“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开始的,而不是包产到户开始的。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个文件虽讲加强定额管理,但特别规定“不许分田单干 ”、“不许‘包产到户’”。而对“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也没有丝毫触动,提出“要继续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集体劳动报酬是从秋后开始的,国庆节后是第一次。农村集体“分红”有两种:一是分粮分柴禾,二是分钱。分钱全部是春节前几天。事实上,90%的村庄是分不到钱的。而章丘县这次分钱是特殊情况,党委为了落实责任制的需要而从集体提前分钱,肯定是全国第一次。至今,没有发现比这早的。

  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日报》第一次刊登政策兑现典型的照片,刊发后就引起社会各界波动,国内27家大报采用,被评为1979年新华社获奖新闻作品。这则图片报道所揭示的黄桑村的一幕,是中国农村改革初期基层斗争的生动写照,从中可以看到早期改革进程的艰难曲折。也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成为农民种田承包到户的缩影。”

  1979年,我来过一次。这些姑娘当时都没有结婚,正是花季时节。我让她们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并列头条。她们记了一辈子,把报纸也留了一辈子。1998年,我正在西藏工作,休假时回来,到黄桑院,见到李爱荣、李山珍她们四个。我再到这里,写了她们20年的生活变化。章丘报与人民政协报都以整版介绍了。

 李锦与40年前的“棉花姑娘”在北京相会

 李锦与40年前的“棉花姑娘”在北京相会

  又过去17年,在2015年,棉花姑娘李云也用起了微信。有一则微信呼吁地:

  李锦记者,您在哪里?

 李锦与40年前的“棉花姑娘”在北京相会

  棉花姑娘李云收藏报纸40年,三年前在微信上发了寻人启事,呼唤李锦记者,您在哪里。被龙山街道办的梁主任收存着。我深感棉花姑娘对记者的有爱戴深情。

  2018年5月,我再到这里,看望她们,见到其中的5位。

 李锦与40年前的“棉花姑娘”在北京相会

  记者们对我与她们见面的情况予以报道。

  

 李锦与40年前的“棉花姑娘”在北京相会




 

 

责任编辑:子京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