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国学教育

大家访谈:大国崛起 国学教育何为?
发布时间:2016-10-21
文章来源:凤凰网综合
分享到: 收藏
  

  现代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引入古典教育?因为现代人遭遇了日益普遍的生活意义危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明冲突危机。这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现代社会问题。

  国学教育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很大帮助,一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温情与敬意;二是引导文化自觉,成就君子风范;三是让学生有强烈的文化担当。

  国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孩子们古代的语言和文学,而是要更有效地培养一种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数千年,传统文化一直能够保存和延续到今天,乃至使中华民族常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传统的教育方式显然是功不可没的。

  通过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知识水平与自身修养,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采访嘉宾

  彭 林: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柯小刚: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同济复兴古典书院院长

  蔡家彬:东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魏嘉瓒:江苏诗词协会副会长

  曾亦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

  郭晓东: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杨一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

  蒋杰英: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小语室主任

  华介友:江苏省无锡市青少年个性发展中心创办人

  李素洁:茹经书院执行院长

  继清明节释菜礼之后,江苏无锡东林书院于秋仲月仲丁日(择周末9月10日举行,恰逢教师节)举行了释奠礼。释奠礼原为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本次释奠礼由茹经书院承办,在礼乐专家指导下,依据《东林书院志》记载恢复而成。释奠礼后,书院与上海儒学研究会唐文治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东林会讲,再现东林书院会讲遗风。礼仪后、会讲间,记者采访了与会专家、学者,捋一捋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相关问题。

  中小学加强国学教育的迫切性

  国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温情与敬意

  古典文化虽然没那么实用,却是“人的养成”教育,因而是一切现代实用教育的基础

  国学教育是为了一代中国“新人”的培养,教育应该培养活泼泼的人

  记者: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引入国学教育有什么样的迫切性?

  彭林:国学教育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很大帮助。一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温情与敬意。我曾开设“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课,包括古代农业、音乐、天文、冶金、纺织、玉器、造船和建筑等15个专题,引起学生极大兴趣。有学生说:“从小学起,老师就要我们爱国,但比较空洞。这门课让我们知道祖国真的值得我们去爱!”

  二是引导文化自觉,成就君子风范。文化一定要落在人的身上,改变人的气象。中华是礼仪之邦,历来强调礼的生活化,以此移风易俗。顾炎武、曾国藩将礼治概括为“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梁启超以中国重礼治与西方重法治相对,可谓深得文化分别大旨之所在之论。

  三是让学生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当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过于自我,对国家、对民族缺乏责任感。国学教育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担当意识。

  柯小刚:“国学”的提法不好,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古典教育”的提法更符合实际情况。现代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引入古典教育?因为现代人遭遇了日益普遍的生活意义危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明冲突危机。这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现代社会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实用主义社会,现代教育因而蜕变为职业培训。然而,现代社会仍然是人的社会,不是机器的社会。人的生活是需要意义的,绝不只是“更快更高更强”就可以幸福。因此,即使是为了培养实用人才,现代教育也应该首先重视“人的养成”,而不应该只是盯着分数、技能、实用和效率。因为,即使是实用人才,首先也必须是人,然后才有可能是人才。所以,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中引入古典教育非常有必要,因为古典文化虽然没那么实用,却是“人的养成”教育,因而是一切现代实用教育的基础。

  曾亦:严格意义的国学教育,主要指读经,即对四书、五经及蒙学读物的学习。至于广义的国学教育,还可以包括传统的史书、子书及诗词散文等文学读物,甚至佛学、道学等经典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对象。民国初年的学制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前者,而现在提倡的国学教育则是后者,即包括读经在内的传统书籍的阅读和教育。

  以读经为目标的国学教育,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充分证明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数千年,传统文化一直能够保存和延续到今天,乃至使中华民族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样一种教育方式显然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时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如何以有效的方式传承中华文明,并加以发扬光大?以读经为主体的传统国学教育显然是必要的。

  不仅中国有着这样一种复兴传统文化的内在需求,我们不妨看看世界各主要强国,其崛起的过程中,都伴随着自己民族文化的复兴。因此,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传统的国学教育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

  到了清末,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衰落,传统的国学教育亦日益受到诟病。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民国政府为了引进西式教育,而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全面否定,其中就包括在新式的中小学堂中,彻底废除了以读经为主的国学教育。显然,在废除传统国学教育的这数十年中,恰恰是中国国运衰颓、民族最为多灾多难的时刻。因此,当中华民族迎来新的复兴时刻,重新恢复传统的国学教育,实在是势在必然了。

  不仅如此,从西方传来的新式教育取代国学教育后,亦逐渐暴露出其诸多弊端。其中最为主要的,莫过于人文素养的缺失和道德的沦丧。此外,应试教育的弊端愈益明显,致使所学的诸多知识,在个人将来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历程中,常常不切实用,亦无益于人生的成长。近些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频发,亦足见现代教育的弊端,而反观数千年传统教育之中,几乎没有这类问题。

  郭晓东:中小学教育中引进国学教育是有迫切性的。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古诗文只是在语文教育中起到点缀的作用。

  如果把国学教育仅仅视为语文教育的一部分,那就大大低估了它的意义。因为国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孩子们古代的语言和文学,而是要通过对古代语言与经典文本的学习,更有效地培养一种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这一角度上讲,在中小学引入必要的国学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语言文学之美,更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孩子们认同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构成我们这一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现在做得还很不够。

  蒋杰英:首先,国学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不曾中断而绵延至今的文明。在当今的社会、教育环境下,随着不断地开放,中国人对于世界文明,对于欧美所引导的主流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反而对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望而却步。加之十年浩劫,中华文脉几乎断绝,更需要当下的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专门进行国学教育,尽早补上中国人缺失已久的这一课。

  其次,国学教育可以极大加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下加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自信和爱国信念。

  再其次,国学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整体文化素质的培养。通过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知识水平与自身修养,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杨一鸣:国学教育的迫切性要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来思考,一是国学教育本来就是中国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目前学校缺少正确、有效和正向的国学教育。二是青少年成长迫切需要民族精神“补钙”。三是中国腾飞、社会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等迫切需要加强国学教育。

  实际上,学校开展国学教育还有一个积极的作用,就是对教师文化和教育素养的作用,以及通过学校文化影响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教育从来都是对“完整人”的培养,国学教育是为了一代中国“新人”的培养,绝不是应景的事情。

  华介友:我今年83岁,一直在青少年教育一线工作,对传统文化教育匮乏身有体会。我在东林书院坚持青少年国学教育已经13年,上万名学生受益,为体制内教育做了很好的补充。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活泼泼的人,经典教育不是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涵养住他们善良、本真、活泼和创意无穷的天性。

责任编辑:明月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