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与企业家对话:国学与基业长青
德国哲学家雅思尔贝斯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他们原创性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尤其指出的是:“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要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面对当前人类面临着三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身的问题,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对解决这三大问题都有不少可资借鉴的内容。1988年,参加巴黎聚会的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形成共识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是在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我们的发展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类越来越发现自己在一个精神空虚的时代,到处都在追求物质与金钱,而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且整个社会道德沦丧,价值观混乱。企业家的视野、思维模式和人文底蕴决定了企业最终能够发展的高度。中国商界亟需从商业以外的其他社会人文领域吸取营养,夯实中国商业文明的基础。面对世界潮流,我们响亮的提出“中华文化支持中国经济”的观点,中国文化从个人修身、齐家、治企等方面全面支持企业家人生幸福美满。
主题演讲:《佛教思想能帮助现代企业做什么?》
演讲嘉宾:源玉法师
今天有缘来到这里,和各位朋友一起来讨论“缘分”,缘分指的是结善缘,断恶缘,今天和大家交流、学习、互相切磋,主要从佛法入手,和大家交流的主要是佛法思想和企业管理,这让我想到了很多东西,所以在此次交流之前,希望大家和法师,跟佛,跟教徒来结个缘,请大家起立和我们一起合掌,请大家起立。
刚才,师傅带着大家一块儿称颂了三次佛,也是全世界全中国学习佛教的老师,是我们的根本老师,他教导我们世间的从生到死的基本道义,也告诉我们行走世间基本的法则和调配的手段,告诉我们行走在世间如何去生活,如何消灾免战如何生活的更好,是活在当下的根本启发。他是我们的根本老师。我们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告诉我们死的要比较安详、从容,每年痛苦,走到彼岸,开始下一次的航程。因此我刚刚和大家一起念了三声佛号,从过去、当下和未来,告诉我们有三个导师,是中国的圣贤,像中国的孔子、老子一样,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当我们的人生遇到不痛快的时候,想想头上像太阳、月亮、星星一样有三位导师存在,相信我们的人生会有坐标,短暂的迷失后会坚定我们的方向。
但是大家知道吗?财富的由来是认人的,钱是认人的,有的说,现在的很多人认为人认钱,但是师傅认为,钱是跟着人走的所以佛教的根本教义是财富,每个人拥有财富是素因和现缘的结合,有的人出生在王侯将相之家,有的人出生及沦为乞丐,这是素缘和现缘的高度结合。还有一部分是当下特别有钱,中国人讲富不过三代到子孙代钱就散光了,历史和当下这种例子非常多,当下一些企业家非常有钱,得福果,同时没有很好的处理财富,运用财富,同时种下了恶因,他们对财富的理解,对财富的掌握和运用就是福果与恶因同时具备。所以财富不能长期的流传,不能为后代所继承,我们的企业家追求基业长青,追求吉祥如意就是因为某些概念性的错误认识,对于财富一些根本问题的把握不够透彻,导致了自身很多烦恼的产生。通常来讲,财富的这种转换有很多方面,大家说一下,财富属于谁啊?冯老师说一下财富属于谁?
我们每个人都有财富,有的人可能是家庭幸福,有的人可能是子女的平安,有的人则是官运的亨通,但是每个人对于财富的概念不同,财富究竟属于谁?冯老师继续说。
抱歉,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想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真的是没有想过,但是至少当下这么一想,我觉得财富对于每个人来讲,更重要的是对于财富的认知比较重要,至于它属于谁,这我觉得都不是一个问题,不知道该做何回答。
财富,我刚刚说过,财富是认人的,并不是当下人为了钱。财富是有属性的,它属于谁,因为在世间流转,它的价值体现在流转,财富属于哪些人所有?水,洪水无情,火灾无情,盗贼无情,贪官污吏无情,无孝子孙无情,财富在这五种人中不同的流转变换,这是企业家最害怕的状况,也是我们需要克服的基本原因,所以大家对于保险公司很热衷,对于外在的条件很明晰,但是今天是国学与企业家论坛,既然大家坐到了一起,从国学里面,从传统文化里头,从老子的根本探索解决财富问题的原因,财富属于谁,我们如何来运用财富这把钥匙为人民造福,这是根本问题。
所以师傅讲到这个问题就是从几个方面:佛教、思想、企业、管理。从这四个概念、四个提纲来跟大家交流。佛教与佛、与宗教、与寺庙,这个概念首先我们要分清楚。说到佛,师傅的理解就是,佛是大智慧,大圆满之人,来自于世间,成就于世间,来引领我们世间。“佛”翻译成汉语就是“觉”,觉悟的觉,第一层含义是自觉,第二层含义是觉它,第三层含义是觉醒与圆满。这三层含义告诉我们一些企业家立足于当下,定位好自己,就像我们出家学佛一样,刚开始我进入佛门之前,我17岁出家,今年32岁,刚开始出家的时候觉得我进入佛门,我出家就是无所不能的,像上帝和神一样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后来进去一发现,深入京脏智慧如海,仅仅是踏入佛门是开始,有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学习。所以企业家需要定位好自己首先做好当下的事情,家庭、生活所作的事情做好,自觉、自我的完善,自我能力的,自我修养的充分体现,人格魅力的展示,完成这个层次以后再觉它。由自觉到觉它是一个飞跃,用我们简单来说,慈善的事业,自身的员工,自身的家庭非常和美完善,有能力以后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刚开始就把自己超越的前提下就想立它,那是妄想,没有责任,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没有良性循环的。然后是觉醒圆满,当下的企业主好比我们出家人,带着所有的幸福,带着自己的员工一块儿经营好这个企业,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然后整体培养国家的大政方针,实现好整体的一种发展。
所以,一个企业如此,我们学佛也是如此,分三步,自觉、觉它、觉醒圆满。这三步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方面的沟通、交流与协调。自觉,比如我们在僧团里,大家在企业里面,自己与管理的团队,与管理的员工之间一种良性的互动,然后与周围社会同企业之间,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完善,与自然的一个高度的和谐,也是今天我们向圣人学习一样,都是兼顾而来之。
我今天来到这个地方,上次过来的时候大家都对少林寺方丈非常热衷,少林寺和企业界的朋友关系非常好,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少林寺作为一个禅宗,两个月之前刚刚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被成为“天地之中”,方丈本来答应大家这次来为大家做主题交流的,但是因为统战部带头国家几个部委做调研工作,面临“十二五”规划少林寺面对国家外交文化民间走出去战略要配合调研三到四天,必须在少林寺呆着来不了,向大家转达这个问候,希望大家有空到少林寺去,少林寺欢迎大家,如果一些企业朋友到少林寺做一些禅修,少林寺法师都会非常配合,希望大家到少林寺对禅法、武功整体的认识以后,对于自身的企业有一个提升,这是少林寺愿意为大家做的一些事情。但是方丈来之前,让我转交给大家一本书,《我心目中的少林寺》,这是在世博会期间发布的一本新书,凸显了方丈大师如住少林寺之后经历的风风雨雨,经历的很多事情,有大家理解的,不理解的,误解的,方方面面很多,希望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通过这本书,很多书店都有,然后了解以后对于方丈他所布置的战略,他所面临的方方面面会有一个透析的认识。我相信对于当下的企业界朋友会有很大的提高和促进,因为整个佛教在转型,转型不是一个国家几个领导人的事儿,是方方面面参与人的各个阶层,包括出家人,我们也面对着转型,如何转型,如何转型得更好,适应时代,我们潮流的发展,是这个事情。
少林寺大家知道,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如果到过少林寺的朋友第一句话就是这个问题: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这是告诉大家它的地理位置,还有就是心法和言法,心传言外,中国人讲究心有灵犀一点通,心传言外,十方法教室出缘,作为我们出家人,这是在山口的一句话,作为我们学道参法的人,一定要向十方法界去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向经典,向靠近我们每个人来学习,告诉我们心胸要博大,要容,刚开始未必会被理解,但是首先要接受,慢慢的消化,一个过程,任何东西都有包容的前提才能更好的发展。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祖厅,在我们学界宗教界也叫“丛林”,少林寺现在有500多人出家法师,常驻的300多人,海外的有100多人,总共500多人,这需要法则,对于企业家来说有企业的管理,对于我们来说是丛林归约,从另外一点上来讲我们是相通的,如何管理好几百人的僧团,你们如何管理成千论万的员工,这需要我们互相借鉴和学习的,是丛林法则,也是丛林归约,这涉及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当中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
世间人的理解,对于佛教的感悟是出家人一般比较消极,有的很年轻,有的对于世间事情就放下,不做了,天天在庙里,守着经书,觉得对世间的财富创造不够,对于社会的贡献不够,但是,世界上很多都是是相辅相成的,源玉法师和大家交流,从事的是虚业,各位企业家可能做的是失业,你们来挣钱,我来研究一下思想,我们互相交流,当大家累的时候,烦的时候到庙里找找法师,把一些烦恼倾诉一下,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奉献。所以寺院也好,道观也好,为大家提供的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心理的归宿,终极目标的奠定,就是刚刚和大家探讨的财富是什么,大家对于财富是怎样理解的,对于企业家追求财富无可厚非,必须要追求财富,追求钱越多越好,但是财富是生产力和生存关系,几大都可以作为财富,当我们运用调配好这些东西,我们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带来很多好的方面,如果运用不好,前天有一个企业家告诉我,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一个很大的国企一步没有走好,几十年的辛苦白费了,一夜回到解放前,作为企业家希望一帆风顺,鹏程万里,我们开业都希望大家送这样的贺词,没有人希望出现误差,可是一旦出现误差,在当下的信息时代没有遮拦的放大的效应如何避免,这就希望我们当下所从事的事业有一个根本性的定位。就像我们出家一样,当你准备踏入佛门的时候一定要考量好,斟酌好,这是一个道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于员工,对于整个社会的负责。
所以说,出家是很积极的事情,所以大家见到出家人,就说大慈大悲,就说佛,菩萨大慈大悲,但是佛门里面有“慈悲出祸害,方便多下流”,慈悲是什么?是智慧的慈悲,这需要我们对佛法的理解是多方面,多层次,寺院的大门口有一幅对联,大师告诉我们大雄大立又为大慈大悲,为什么这样称呼?大慈大悲是个体的慈悲,个体自己要觉醒,感怀身受内在的东西,自己内心认识到,然后把这种慈悲心带给周围的人。还有大雄大立,慈悲和雄立看似矛盾,其实高度是统一的。如何来做?内心的这种慈悲、智慧是心理、思想、行为方面的,去指导我们的行为要大雄大立,做企业要大刀阔斧,做政治要大力改革,做军事家要前进挺进,所以学佛告诉我们,不光是简单的念佛,要行动,就是从行为当中修正我们的心、口、意,修正我们一些不好的、片面的,不完善的东西。所以大家以后在接触佛教,从两方面来评判大慈大悲,大雄大立,它像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一样是并行的,是积极入世的,所以世间很多东西讲儒家,为了做官发财,纬度佛家入世兼出世,从我们踏入佛门的那一刻所谓出家,很多人问师傅为什么出家?我们说师傅是回家啊。出假入真,形式主义。出家不光是剃个光头,穿个僧衣,要出假入真,真正回家,回归本心,我觉得出家生活对于我很适应,出家很自由,多少年的学校生活,很讨厌管理,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是管理我的人,我太讨厌别人管理我了,我找自由我出家,基于这个原因,所以对于自由的追求,心甘情愿,无怨无悔,这是前提。但是我们涉及到管理的时候,领导管理员工,老总管理属下,这种强制性,约束性,惩罚性,一种对抗性的管理是很累的,不光是属下的累,施政者、执行者更累,这需要我们反思,对于我们来说在寺院是参禅、念经,这是一个和尚在庙里的经常性的,一些基本的事务。但是作为企业家,作为工人,大家要做什么?要觉醒,就是刚才说的一样,觉,自觉,觉它、觉醒,圆满。醒,要反省自己。每天找出一段时间,自己扪心自问,今天做的事值不值啊?愿意不愿意?甘心不甘心?为了谁?人生有限,光阴有限,一定在最有限的时间内做最有意义的事情,这样自己才能心安理得,最有价值。
觉醒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超越,超越自我才能觉它,超越自我才能觉醒圆满,只有超越才能带领这个团队超越小的一种局限,才能面临大的割据,才能把握潮流的发展,所以超越也叫蜕变。蜕变的前提是正向价值,它并不是堕落,蜕变是向上的发展与扩张。
说到这里,需要有一个高度,我们的企业家办工厂也好,做企业也好,一个最终的目标,我相信,财富是其中的一项,但并不是最终的,这就需要一个高度,大家知道少林寺,对于少林寺很感兴趣,达摩祖师从西天来到这里,觉得中土非常有缘分就放弃了国王之位,由此奠定中国祖厅由少林寺而起,达摩祖师到印度刚开始语言不通,与当政的皇帝非常不投缘而被冷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住在少林寺后面的山洞里,没有人理没有人管,但是心坚若磐石,他相信他和中土有缘,他等了一个徒弟等到十几年,是一个大将军,大将军杀意很重,他一刻都不能让自己狂躁的心停止下来,所到之处杀无赦,他听说达摩在后山,在少林寺后山居住,有圣人出现,他亲自去拜访,到了山洞的时候达摩问他,汝为何来?他说希望达摩祖师为我安心,达摩祖师说,请把心拿来,心在何方?一个禅机让达摩祖师找到了弟子,让佛教弘扬于华夏。同样是做事情,有的需要急有的需要慢,有的需要等待,有的需要把握机遇,这是佛教讲的缘,可急可快。但一定要告诉我们一定要有高度,达摩祖师住在后山1500多米的高处不吃不喝十几年就在等待,他相信佛家讲信、缘、行,首先相信我能成佛所以我才出家,我相信我出家会给佛门带来好处,相信我能成佛普度一方众生,作为企业家,首先相信为什么要办企业,达到一定的高度要忍受一定的寂寞和不公不平。
说到这个“度”,达摩祖师在山上1500多米,忍受十几年的饥饿,等待弟子的出现,完成禅法的宏传,作为当下的人,首先要对于一个度的把握,祖冲之发明了3.1415926的排,人行走在世间大家的出身,生活的环境,首先的教育,接触的人,从事的行业各有不同,有差异性,差异性的不同决定了我们所处的角度不一样。有的人看到了15度,有的人看到了45度,有的人看到了60度,有的人看到了90度,有的人是180度,有的人是360度,360度只有谁?只有佛祖才能达到,只有耶稣、穆罕默德、孔子老子,一般的人还不能实现,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这需要我们有一个度,度的前提是容,就像刚才所说,大家对于一些过度的事情,有矛盾的事情先包容,然后通过度来化解。度如何化解,就需要大家定位自己,你所处的角度,你所能掌握的一些因缘条件,当你充分把握认识到以后再调配运作,有的放矢,不会盲动。师傅经常说,做善事需要智慧,冲动是魔鬼,我们做和尚经常说做善事都不容易,做善事需要智慧,智慧从何而来?从圣贤,从经典里头。师傅天天很闲,大家很忙,师傅很冷静还会犯错误,大家如此的繁忙,错误肯定是在所难免,所以大家对于度的把握以后,定位好自己就要反省,每天要觉行自己,喝杯清茶,点柱清香,静静的坐一段时间,凡遇大事必须有静气,古来往之这是基本规律,如何成大事?之前一定要有沉得下去才能浮得上来,才能掌握潮流,把握命脉,如果沉不下去,在种种恶事之间是很麻烦的,也是很不容易的。
下面说一下思想,佛教跟思想,思想有很多种,今天师傅跟大家谈佛教的思想,佛教的思想是讲因缘,佛教有三条根本的定律叫做住行无常,住法无我,作为出家的师傅,衡量一些经典是不是真的精,遇到的人是不是真的人,说的话是不是真的话,我们通过这几条,住行无常,世间的所有一切没有恒久不变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都是如此,妄想执着不能正得,妄想执着就是大地的一切众生都是如来智慧法相,都有佛性,但是由于妄想执着,执着妄想,沦为凡夫,佛说开物是他发现了振利,振利一直恒久的存在,这所以就告诉我们,佛是真理的化身,佛是纯粹的,佛教就未必,有的人遇到好的法师,遇到好的方丈,遇到好的经书,有的人遇到误导大家钱财的,但是告诉大家,佛教是佛法真理传播的渠道,只有通过佛教大家才有可能遇到真理,才有可能遇到真人,这就告诉我们评判的一个范围,大家要明白。所以就告诉我们,学佛也好,行走世间也好,要结善缘,大家都怕恶人,怕小人,如何分辨好与坏?君子与小人,就需要辨别与认识,辨别与认识就需要人的慧,智慧,佛家讲法眼,慧眼,就通过自身的阅历来定位,只有定位好以后才能更好的运用好,这需要我们在做事之前三思而后行,为什么说三思而后行?中国讲佛也好,道也好,博大精深,说到博大精深,与大家分享。
我们是国学,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一句话不管不问了,如果是博大精深,博大精深是当下很细微的指导我们生活的基本的规律。你上能看天下能看地,到海边还能看到水里,视野没有障碍。这就告诉我们这个度要打开心胸,用现在的工具打开博。人要向大自然学习要有参照物,天上有北斗有坐标的,大自然有什么?有春夏秋冬,是大家认识的,大自然从东春、夏秋向自然学习,一气灌三秋,冬春夏秋的转变是秒大气的允准。告诉我们为人处事要德为先。德才能造化万物。所以要向德学习,我们这些企业做工作很累的。上升到事业以后有大的字表,融入山水之间的时候心胸会打开、角度会打开有一个高度,所以我希望大家用设施野信用打开,把自己融入自然中,以自然参照自己,不要跟同事、同行之间做比较,人比人气死人。什么叫精?就是我们讲的历史深入经藏。这是多少代圣人先贤,这些东西我们看了以后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当我们运用可以让我们避免很多的损失,所以讲精,精气神,只有与前人圣人作为榜样,我们当下才有依托。我们行走世间要深入社会。360行行行有规矩把每个行业的规律了解,然后去参与,我相信这对财富的争取也好、得到也好也是一个祝愿。所以,学佛也好、学道也好,我们行走世间都需要皆善缘段恶缘。我们到寺院看到德大自在,观音菩萨在神像上面有“德大自在”四个字,这四个字是我,在座各位包括各位师傅也是想德大自在。如何才能德大自在?这是我们穷及一生追求的。作为我们行走世间的人这一点容易忽视,当灾难来临,痛苦来临,当水火、盗贼、天官武力、不孝子孙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很盲动,觉得很痛苦,觉得自己辛辛苦苦不值。这就告诉我们定位,出发的定位,所以是德大自在。
因此,企业也好,企业家也好,防非止恶才能基业长青,这是指身边多存在一些善人,有善之士,好朋友,让我们用心判定,与他们相交。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会问了,我们作为企业,和形形色色的人交流、沟通、谈判,人非常纷杂,有好人有坏人,什么人都有,如何相处呢?这就需要我们一些孔老夫子,孔圣人说的话,以礼相待,礼并不是形而上,高高在上的东西,告诉我们是身体力行,去执行的。你如果认定他是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以礼相待就可以了,未必需要逢年过节送礼,因为他是君子,一般人讲讲道理,萍水相逢的,左邻右舍的,以礼服人吗,就要讲道理,我们做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通过资源的交换、买卖,这是讲利益,次之,那些暴徒,恶人必须要用公检法来解决,用强权来镇压,当我们明晰眼前的人是哪一层的时候就用哪一层的方法和手段去制约他,去交流和沟通,相信我们不会太迷茫,或者受伤太狠。同时需要我们管理企业你需要什么样的人,一般是人才,大家都追求人才。但是对于工作的员工可能需要的是钱财,需要的是生活,为了生活,追求的是钱财。所以对于享受生活的人,需要社会物质丰富,追求色彩,物欲,感官的享受。有的人就是奴才,所以大家对于礼、财,需要有一个明晰的判定,我相信作为企业的定位,一种目标的考量是一个非常好的防非止恶才能基业常青。
下面说一下管理,佛教思想的企业管理,正常大家做企业可能是对于外在的管理,强制的约束或者约定所产生的交易视为管理,视为契约,或者合同、文本,是这种,但是佛教的一种管理是新的梳理和疏通与疏导,这是对于心,心法,这就说到缘,为什么说缘呢?心结易解不易结,我们说结善缘,断恶缘,佛门广大,难遇无缘之人。天意虽宽,不容无根之草。讲究的就是缘。佛家讲圆满,追求大的圆满,我们说出家师傅作为人天识表,严守清规戒律,对于我们自身严格要求的同时为什么告诉靠近我们的人走进寺院的人,让他们明白原来还有这样的生活方式,有这样的人存在。他们把自身的一些烦恼、困惑说出来,出家师傅给你们化解,把心结打开,叫解。所以说解结解结,清规戒律不光是对于出家师傅的束缚,对于自我的一些约束,利用榜样的利用,来解决靠近的人的心扉,把心结打开,然后才能形成一团和气,所以这是解决根本的问题,防非止恶,也就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强迫孩子去做,孩子肯定是不听的,你不喜欢的事情让员工去做,员工肯定是反对的,消极怠工,所以任何一件事情,起心度念一定要反思一下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这一点上认识到,再去执行。
很多人经常问师傅为什么,师傅也经常反问他为什么,你吃的是什么,你喝的是什么,你消化得了吗?能不能变成你的一部分?这就涉及到一个度,还是一个度,度的前提就是用我们的心来衡量,把我们繁复的心和圣人的心时时刻刻做一个交流,用交流来评定、衡量我们自己当下能走几步,能担多少,能承担多少,这样的话就不会在比较当中迷失自己,有的人坐飞机,有的人坐火箭,有的人还在步行,一个良好的定位以后你才会更加明白对于当下的事情进行处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
所以我们既然做企业家和国学结缘,和佛学结缘,和法师结缘以后就少了一些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就是没事儿吃饱拍拍自己的胃,拍拍自己的心,只有自己知道为什么,没有人知道,这是根本的问题,所以今天讲佛学思想和企业管理,我从几个基本的名词上和大家交流一下,来分享这些东西,这是我们需要终极达到的,这是承载佛教的一个州,一个摇篮,一个基地,佛家思想讲因缘,结善缘断恶缘,因为博大精深,就需要我们一门深入,企业防威止恶才能基业常青,上个月论坛的主题是佛教思想和国家的管理,因为方丈的考虑的一些问题都是跨宗教和国家的,考虑到地球的问题了,经常说欧洲、美洲一些大的,高端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思索的是地球的何去何从,是这个问题,还讲到禅宗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内省之道,向内观。中国东方的一种文化精髓的集中,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是禅宗,就是内省宽容之道和觉醒之路。不像西方向外的一种占有,财富的掠夺,通过内省之道才能达到和谐相处,也就是说少林寺禅宗当下被西方主流社会,主流媒体认同的根本原因,就是内省与和谐。正好弥补了西方对于外在资源的掠夺和占有。所以被西方主流的一些媒体非常认同和倾慕、仰慕,所以整个论坛的7天全部是以方丈的主题演讲为蓝本,后来一些包括美国的一些总统,一些军方的领导人很多都探讨内省,本来是一个政治大会变成了宗教大会,是非常成功的。
所以,我们作为企业家一定要认识到内省与宽容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是非常有益的。从这一点上讲,儒家为天地立心,为万人立命,替万事开太平,不光是政治家,是我们当下企业家,我们每个人共同的使命和责任感,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佛家禅宗讲的大勇至善的基本理念,也就是我讲的大慈大悲和大雄大立的高度结合,就是大勇至上,叫做勇者无惧,佛家是积极进取,不是消极怠工,少林寺在历史上因为是皇家寺院,承担着一些国防的任务,随时准备身先士卒,所以从这个大的法理、道义上我们要承担大勇至善。
今天和大家沟通非常欢喜,给我的时间是一个小时的时间,已经差不多了,所以最后跟大家分享。风虽狂、叶不扬,品意花已香,师傅很喜欢这句话,梅,我们讲腊梅,风虽狂它也能抵御寒风,现在企业在转型,国家在转型,整个世界都在变革,风虽狂叶不杨,每个人要定位好自己。这个品格永远不要缺失,这是德配天地,品意花才香,我们傲立雪中开出的花才香,才有人生和价值的定位,谢谢大家!今天就说这些了。
主办单位: 华本地产俱乐部 龚鹏程国学院
编辑:子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