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地方频道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新闻传播 > 地方频道 > 正文
走进延边 — 黑木耳如何助力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2019-07-07
文章来源:中国日报网 记者 刘伟
分享到: 收藏

  中国日报网7月7日电(记者 刘伟) 7月6日,记者来到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

  汪清在199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木耳之乡”,被列为重色农产品优势区,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目前,全县黑木耳种植户达到6719户13805人,3万余人从事木耳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的三分之二。黑木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汪清名片,种植黑木耳也成为农民朋友们增收致富的快速通道。

  “现在越来越好,有政府的支持,和我们自己的努力,一年比一年好……我们心里都挺高兴的,挣点钱心里也都挺舒畅的,环境也好了,心情也好了,越干越有劲儿呗。”今年54岁的张守礼是汪清县天岭桥镇天岭桥村人,是有15年经验的黑木耳种植大户,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他的脸上一直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黑木耳种植大户张守礼在田间劳作。 中国日报网记者 刘伟摄

  张守礼补充说,政府在帮助村民们种植黑木耳、脱贫致富上提供了不少帮助,比如建立废弃菌袋集中处理地,打灌溉井,建看护房,还有各种各样的补助。他预计今年的可以达到约10万元。

  来自同村的张廷贵今年61岁,身体不好,干不了重体力活儿,以前只能当瓦工、种地,收入微薄。而现在,凭借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照顾政策,张廷贵和企业合作种植黑木耳。由企业免费提供种植黑木耳所需的材料和一切费用,待年底企业收购时,再扣除前期企业垫付费用,剩下的即为种植户所得。简单的来说,就是无需成本,多劳多得。 

  黑木耳种植户张廷贵。 中国日报网记者 刘伟摄

  “去年干这个的都挣着钱了,所有干的都是家庭不那么富的,都挺困难的。另外说,出力出不了也都是这样的……去年他们都是(收入)七、八万那样,今年还是不错的挺丰收。”记者发现,张廷贵虽然身体不好,但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对自己的生活、今年的收成都充满信心,展示了乐观主义的精神。

  像张廷贵这样的贫困户还有很多,黑木耳产业给他们提供了可以摆脱贫困的机会,给了他们展望未来的生活的信心。

  北耳科技有限公司内工人在挑选黑木耳。中国日报网记者 刘伟摄

  记者还参观了北耳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汪清县政府出资成立。公司的党委书记、项目负责人孙立新介绍说,“以前汪清的木耳产业小而散,县委县政府为了把汪清的木耳振兴起来,成立了汪清镇北耳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公司的主要目的是把一些小、散、弱的企业组织起来,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一起去在品类振兴和产业振兴方面,领着大家一起,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民共同致富。”

  在该公司的带领下,广大农民也与到建立、推广“汪清木耳”这一品牌当中去,在此过程中,将挥洒汗水,收获硕果。

  除此之外,汪清县也积极探索前沿的菌种培育。黑木耳种植等方法,引进投资成立汪清桃源小木耳生态产业园。据公司董事长孙永芳介绍,其公司倡导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一是为了保证菌种转化率,避免人工培育过程中对菌种造成的细菌感染;二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减少人力成本。该公司也对贫困农民实施菌包价格优惠、帮助销售黑木耳等帮扶政策。同时,该公司的技术也将向种植户进行推广,共促脱贫攻坚。

  汪清桃源小木耳生态产业园的生产工艺。 中国日报网记者 刘伟摄

  汪清县在发展黑木耳产业的同时也不忘环境保护。汪清县引进的汪清环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可以将废弃菌袋生产成塑料颗粒,将转化失败的菌种加工成各类有机肥,真正实现了发展与环保齐头并进。

  汪清县的扶贫工作正进行的如火如荼,预计在2019年全县脱贫摘帽。更难能可贵的是,汪清不仅致力于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更是将扶贫工作提高到另一个层面 – 运用前沿的技术、先进的思想、学的方法来全面发展产业,同时不忘保护青山绿水。




 

责任编辑:丹丹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