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秀文正在画室作画(唐小丽 摄)
陈惠芳一家是村里土生土长的“农民画世家”,上自90多岁的阿奶,下至第4代的孙辈,一家9口都会作画。随着“金山农民画”的招牌越擦越亮,单靠画画,陈惠芳一年就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农民画,让像陈惠芳这样的枫泾农家女捧上了“铁饭碗”。
不远处,是吉林东丰的农民画家沈树花的画室,门口摆了一溜儿的大白菜,“我正打算腌酸菜呢!”尽管从遥远的东北来到上海,但是一家人的生活习惯仍然没有变。
进门,一幅大公鸡的画作映入眼帘。“看这鸡尾巴,有玄机!人参貂皮鹿茸角,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东北的‘三大宝’和‘三大怪’都画在上面了。”沈树花带着东北味儿的一番介绍,逗得大家忍俊不禁。
因为农民画的独特魅力,2006年金山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农民画之乡”称号。枫泾镇是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为了让农民画文化为更多人所知,2006年,枫泾在中洪村开设了“金山农民画村”旅游景点,两年后,邀请当地知名的金山农民画家与全国各地的农民画家入驻,他们来自吉林东丰、陕西户县、天津杨柳青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间绘画画乡,升级为“中国农民画村”。
在画村里,各地的农民画家拥有自己的工作室,既可以安心创作,也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切磋探讨。于是,在一个村子,就能领略到全国东西南北中的中国农民画画派的魅力。游客们来到这里,不仅能欣赏或者购买各类风格的农民画,还能与画家交流,零距离地接触到他们的创作过程,还可以自己动手试着学习绘画。
农业也有新玩法 年轻人返乡务农成潮流
木瓜、芒果、百香果……这些原本生长在热带地区的水果,如今也在枫泾“安家”了。在开太鱼上海有机农场热带水果大棚内,三至四米高的木瓜树上层层叠叠挂着三四十个绿色果实,有的已长成金黄色。
热带水果大棚里的木瓜(唐小丽 摄)
工作人员罗新华介绍,为了在枫泾能够顺利种植,技术人员对每个种植区域的温度和湿度进行了精准控制,尽可能还原木瓜的生长环境,达到自然生长的条件。农场内盖起温室大棚,采用“双棚双模+种养结合”的养殖新模式,使棚内温度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能保持在10℃以上。经过五年的培育探索,最终在去年实现了丰收,目前农场内热带水果种植面积数百亩,品种有木瓜、百香果、荔枝、柠檬等多个品种,颇受市民欢迎。
除了热带水果,枫泾还有一年四季可上市的小龙虾。早在2013年,枫泾镇就与开太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循环水进行“虾稻共作”养殖,将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融合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草虾共生”和“稻虾共生”后,种养池塘的水质清澈,不用农药、不施化肥,不仅生产出一大批优质水产品,而且也生产出虾田生态大米。记者了解到,今年截至目前,开太鱼公司销售额已达6个亿,税收6000万左右。
尚在大四就读的冯梦璐来这里实习一个多月了,“当时公司来学校招人,我了解了下,很感兴趣就来了。果然不虚此行,学到不少东西,比如利用动植物间的相生相克来共养种植,觉得很有意思。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基地的木瓜,好吃!”记者看到,像小冯这样的年轻人,公司里还真不少。
去年3月,枫泾镇新义村携手社会资本进行乡村更新,将农民宅基地的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组织农民闲置用房出租给众创企业,既为企业和创客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也让一大批闲置的农宅“活”了起来。
走进乡村的创客们都很年轻。“人,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核心、最活跃的要素。”枫泾镇新义村党总支书记尤利明说,“传统农民年龄大多在50至70岁之间,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方法,主要靠天气、力气、运气来耕种。风调雨顺,收成好点,天气恶劣,收成就差点;力气大,多干一点,力气小就少干点;碰到农产品紧俏就好卖一点,一旦农产品过剩,就烂在地里。一年辛苦劳作,全部仗这‘三气’。”
如何突破这“三气”困境?关键是培育新的有生力量,“要像培养大学生村官一样培养大学生村民。”尤利明说。那些被吸引到乡村的年轻创客是未来乡村的主力军,他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返乡农二代,是多年外出务工、有些积累后反响的农民,或者是专业型、规模型的龙头企业。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毕业的陆华辉是“农二代”,本来完全可以“跳出农门”,最终却选择返回乡村,与其他4位“农二代”一起,成立了上海辉灿果蔬合作社,通过有偿流转,经营250亩农田,做起“农业+”,“草莓采摘游”、有机蔬菜在网络平台上销售得风生水起。有机黄瓜销售旺季,平均每天的销量在3000公斤以上,最多一天达到50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