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
哪些群体的收入将增加?
哪些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哪些版块具有投资潜力?
……
经济日报邀请9位金融界人士,从9个角度,为你深度解读十九大报告的经济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因素。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连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提高供给质量是主攻方向
十九大报告对未来发展作了整体部署,在具体的经济工作部署上,有六方面重点。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将加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列为十九大报告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是未来五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
经济增长重心向中西部转移和乡村经济发展趋向活跃。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工作重点。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迎来新机遇。我国已有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核心城市群,将在此基础上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创新型国家建设力度将加大。未来将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建设科技强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经济改革将从多方面深入推进。十九大报告提到的首要任务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全面开放新格局开创新的对外发展空间。我国坚持开放态度,在国际舞台上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沈建光
瑞穗证劵亚洲首席经济学家
向更高质量的增长以及更加平衡的分配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令人耳目一新。”沈建光说,报告勾画了未来5年的施政纲领和未来发展蓝图,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沈建光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最引人关注。他认为,未来经济政策方面会更加注重收入分配问题、环境问题等,这些是从量到质的巨变,也是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要求。收入分配是不平衡产生的原因之一,未来将更加注重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沈建光认为,这释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积极信号,中国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经济全球化“引领者”。这种大国担当,也将大幅提升中国对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和话语权。
宗良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
消费升级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宗良认为,报告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指明了未来经济工作的方向。
宗良说,解决主要矛盾的关键是实现消费转型升级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因此未来的一大趋势是消费升级,即从传统的消费品向服务消费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将出现在消费升级领域,这也是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平稳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这个问题,必须要依靠高质量的发展。”宗良认为,“不平衡”“不充分”既体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收入差距上,也体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上,需要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法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着手破解。
殷剑峰
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看这个矛盾,“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经济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增长动力以及区域和城乡的差异上。
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于制造业的不平衡不充分。从需求结构看,表现为消费相对于投资的不平衡不充分。从增长动能上看,创新的关键作用发挥得不平衡不充分。从区域和城乡的差异上看,相对于城市,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的关键因素。金融业应从以往注重传统行业转向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服务,从以往主要为生产者服务转向更多地为消费者服务,从以往集中于东部、集中于大城市更多地向中西部和乡村延伸,从以往动员储蓄、推动大规模投资的粗放式金融发展模式转向利用金融科技、高效配置金融资源的集约型金融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