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行业相关新职业的兴起,将为社会提供数百万新增就业岗位。(高赫 摄)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9亿,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失能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需求旺盛,但养老服务基础仍比较薄弱,照护服务等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我国数实融合步伐加快,传统养老产业正加速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与此同时,“老人陪诊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在满足养老服务新需求的同时,也成为我国就业市场的重要增量。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的良性循环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养老服务新需求旺盛
清晨,在北京市东城区一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里,刘蕊开始了一天的陪诊工作。1999年出生的刘蕊,虽然是这里最年轻的“老人陪诊员”,但陪诊经验却很丰富。大学毕业仅一年,已经为几十位老人提供过长期陪诊服务。
陪诊员,即帮助病人挂号、取号、就诊、预约检查、与医护沟通、取检查结果的职业,客户以老年人群体为主,被官方定义为“社群健康助理员”。2020年,该职业被人社部正式写入职业分类。
刘蕊大学期间就来到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实习,从事老人陪诊工作。在她看来,如今老人陪诊的需求越来越多了。“很多老人需要长期陪伴就医。”
在北京从事市场工作的刘女士是刘蕊的客户之一。“父母年纪大了,头疼发烧很常见,我们子女工作节奏快,经常加班,所以就想到在网上找‘老人陪诊员’,代我们陪老人去医院。”
零售平台美团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老人陪诊”等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达424%,订单量同比增长95%。
据刘蕊介绍,陪老人就诊并不简单。“需要提前做风险评估,专业医护人员会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判断是否适合带去医院、是否需要家属陪同,再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陪诊人员数量、辅助用具、出行方式等。”
凭借负责任的态度和技能培训的打磨,刘蕊的专业操作得到了老人们的认可和家属们的积极反馈,让她有了一直干下去的信心。
养老产业“数字化”加速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3.5%。
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北京市老龄办、北京市老龄协会日前发布的《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1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20%,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14%。“北京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已经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社会。”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市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小娥表示。
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如何满足急速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对此,多地多部门持续探索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创造养老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培育老年人生活服务新业态,推动“互联网+养老服务”发展,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精准对接为老服务需求,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平台化展示,提供“菜单式”就近便捷为老服务,鼓励“子女网上下单、老人体验服务”,还提出支持社区助浴点、流动助浴车、入户助浴等多种业态发展,培育一批专业化、连锁化助浴机构。
与此同时,一些数字经济企业通过提升实体商户的智能化水平,帮助挖掘和捕捉养老服务新需求,加快养老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美团为例,其通过推动“互联网+养老服务”发展,帮助从事养老产业的企业及实体商户进行平台化展示,精准对接为老服务需求,创新服务模式。目前,老人助浴、老人陪诊等新就业形态加快兴起。美团数据显示,2021年,“老人助浴”“老人洗澡”等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8倍,订单量同比增长15倍。
养老新职业带动新就业
新需求引导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市场,新业态持续带动新就业。
在专家看来,养老服务新需求催生的“老人助浴师”“老人陪诊员”等新职业,正在成为就业市场的重要增量。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人社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明认为,“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健康照护师”“老人陪诊员”等养老服务新职业的市场需求正在释放。伴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这类新就业工种,将为社会提供数百万新增就业岗位。
1996年出生的陕西男孩张亮,是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的新生力量。这一职业在2020年被人社部确定为新职业之前,张亮所在的公司就开始对老年人进行能力评估,包括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走失风险、压疮风险、精神状态等。“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被纳入新职业范畴,说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张亮说,这是一件有意思也有很大价值的工作。
“这些岗位成为官方认可的新职业,有助于打通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推动社会劳动力实现转型。”有关专家表示,传统养老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拓宽新就业空间,新就业反过来也在增强养老产业活力,实现产业和就业双向驱动。(记者 班娟娟)